(文山學院 663000)
篆書是較為古典的書法藝術表現形式,雖在簡潔性上有缺少應用中的價值表現,但在藝術表現力上,卻代表了傳統的漢字文化。在近代藝術家吳昌碩筆下,通過與詩、畫、印其它三類藝術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其藝術表現張力自立于篆書書法之林。
藝術表現的形式與意境是與時代背景環境息息相關的,不僅受到時代文化氣息的影響,甚至在藝術作品中,也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政治環境與作者的主觀思想。因此,要想全面的了解并分析吳昌碩的篆書藝術內容,必須對其所處的文化環境與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以此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心境與藝術表現形式。
政治19世紀中后期,我國處在風雨飄搖的大變革時代,受到了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侵略,吳昌碩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并在自己的家鄉,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而此時的吳昌碩正值7歲。
吳昌碩的家庭,是典型的書香門第,其祖父吳源,是安吉古桃書院的院長,其父也是秉承耕讀傳家的思想,精通書法與詩詞,這對于吳昌碩的成長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1]。幼年時期的吳昌碩,就對刻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逐漸的性成了愛好。在后來的經歷中,吳昌碩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提匾中,那句“與古為徒”正是吳昌碩整個藝術生涯與書法表現形式的真實寫照。
辭章是傳統中國文學中,每一名文人墨客必備的基礎知識,吳昌碩也不例外。在二十二歲之后,吳離家游學,在經歷過程中結識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其文學水平也不斷提升,并創作了諸如《破荷亭記》等傳世佳作。尤其在此后的創作中,已經出版的詩就可達到一千預售,并形成了專著的詩集,可見其文學造詣之深厚。
正式由于吳先生在文學與篆刻領域的深入研究,使其在篆書藝術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成就與表現風格,在吸收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其筆下的抒發內容,充滿了古樸、厚重的文化氣息。在書法作品中,吳昌碩臨的《石鼓文》最為聞明,是其藝術創作中的代表之作,也奠定了吳先生在近代書法界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張懷瓘在評價《石鼓文》時,更是不惜贊美之詞,用“體象卓然、述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在形容,在吳先生字體中,異域大篆與小篆的獨特筆法,在兼具神韻的基礎上自成一派并橫貫古今。
目前,《石鼓文》的原文被存放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對其僅存的內容進行鑒定分析發現,原文是典型的大篆體系,并未表現出小篆的跡象。在郭沫若考證的研究中,將這一篆文定義為秦代的抒發內容,在整個兩千年文化進程中,鮮有人敢著手于《石鼓文》的臨描與撰寫,吳昌碩臨寫著一整套的《石鼓文》也幾乎用盡了畢生的心血。這一點上,不僅表現出了吳先生在藝術創作中的執著與鉆研,更是膽識與氣魄的體現。
在吳昌碩先生之前,大多數書法家在對大篆體書法進行描摹創造的過程中,都是以模仿古體為主,并沒有對藝術內容進行字體上的創新與改良,是一種繼承唐人宋體的金石之體,注重于線條的均勻簡潔,尤其在字體的結構上,表現出端正嚴明的技法。
吳先生在進行書法創作中,明顯的異于這種娟秀的字體,由于在篆刻中積累的經驗內容,使其字體表現出豪放之氣,以擬古的筆觸完成創作,在表現形式上,展現出了原始的氣息,放棄了筆法的束縛,反而形成了獨居特色的縱豪英雄志氣,在鋒面的受紙度上,將篆書還原到了最根本的創作內容上。
當吳昌碩進入晚年階段時,其藝術創作中更加增添了夸張與寫意的藝術氣息。在內容上,這與吳先生受到的西方藝術表現形式有著極大的關系,在耳濡目染與不斷的探索嘗試中,找到了篆書藝術的新發展方向與表現形式,從而直接的影響了后世的書法藝術創作內容[2]。可以說,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整個的書法界創作,都與吳昌碩先生的書法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以著名書法家陶博吾為例,其書法創作的開始,就是以《石鼓文》與《散氏盤》為主要的臨摹與學習對象的,在強調筆速與空間結構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明顯的稚拙與放縱,并在“寫意性”上表現的更加突出,而這種意識形式,主要是受到吳先生的影響。另外,諸如當代篆書作家劉江、王友誼等,都在創作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吳先生作品與意境的影響。也正是由于這種對于后世書法文化的影響內容,使得整體書法藝術形成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并在筆法分類上,展現出更加精確的效果。
歸結吳先生的藝術表現內容,形成其字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為核心的藝術內容,還是先生對于藝術的感悟,也正是由于這種分析與鉆研的精神,使其能將詩文、篆刻、西方藝術等表現形式融合到篆文中,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吳昌碩先生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借鑒,更應當對其藝術精神與心境構造展開學習,在不斷強化今人藝術表現形式與手法的同時,延續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在吳先生高尚藝術創作精神的指導下,戒驕戒躁、砥礪前行,踏實的展現出藝術創作者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