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琴 王華 張慶堂
1.3.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省江陰市 214405 2.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省啟東市 226299
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時國家出臺了“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中國制造2025等事關國家民族未來的建設規劃等等,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肮ぷ魇抑啤钡慕虒W管理模式是在導師制、學徙制之后對高職教育的探索及創新舉措?!肮ぷ魇抑啤钡慕虒W管理模式是以工作室為載體,在學校內部選拔最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通過師生雙向選擇,帶領相應專業的學生,與企業建立長效的合作,以承擔企業的實際技術任務為紐帶,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中學習相應的專業技能,拓展專業知識,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為畢業后直接融入企業提供了必要條件,為學生理想就業提供幫助。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助推產教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創新模式。為校政企共同發展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為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拓展、職業素養的培養和進一步提升的提供了良好途徑。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也是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的良好途經。 其意義在于:
(1)以工作室為平臺,優化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制定相應的符合行業管理、企業管理、學校管理要求的管理制度來管理工作室,從根本上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2)以工作室為教學實踐的載體,采用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模式,從大一開始,按專業確定雙方的導師和學徙名單,完成工作室的選擇。通過互選方式,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競爭性,實現在校期間師生與企業、崗位的零距離接觸,使專業教育與職業崗位需要有機結合起來。
(3)可以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職業特性。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主張在工作室中邊教、邊學、邊做,將理論教學、技術服務與實踐這融為一體。強調在工作室教學過程中體驗真實的工作氣氛,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責任意識以及良好的職業心態和作風。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做事、學會作人,為走上社會、順利實現就業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歷擴大規模建設后,生源也出現了多元化,有中職注冊類學生、對口單招類學生、3+3中高職銜接類學生、參加普通高中類學生;有技工類中專學校注冊學生、普通中專學校畢業學生、普通高中畢業學生。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往多元化方向發展,使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具體問題如下:
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面對的是單一的學生,即來自于普通高中畢業學生,通過對普通高中畢業學生的了解和區域經濟人才需求調研,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是能夠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能夠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輸送優質的人才。但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要求的變化,生源的變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使得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提高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師資的配備直接關系著教學的質量。因生源的多元化,使得學校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呈現多元化,因此對師資的配備的數量和質量上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原有的師資緊張,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管理都由專業教師兼任,他們既要完成學校日常的授課任務,還要分出精力和時間兼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對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無法完全兼顧,導致對“雙師”教師的培養、“雙師”教學團隊數量和質量的提升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而對人才培養的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因生源的多元化,使得原有的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多層次的生源的需求,造成學生無法理解學習內容,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從而無法達到預設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人才需求不符。
“工作室制”是對導師制、學徙制管理模式的有效優化,為導師制和學徙制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實踐平臺,并加強了對導師和學徙的有效管理和監督,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探索,針對目前教學管理考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下解決思路:
因現有生源的多元化導致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能力的多層次化,而工作室的建立,使得教師在教育多層次學生方面有了可妥善解決矛盾的方法和有效實施的手段。
為發展區域經濟建設,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獎勵和鼓勵更多的人才服務地方;學校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鼓勵和支持“雙師”教師下企業專業實踐,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參加職業技能比賽,進行專業建設和教材建設,申報院級、省級、國家級教科研項目;企業則是雙師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實踐的基地,通過企業的實際項目,讓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檢驗,更磨煉了教師的動手能力,對專業建設和教材建設也提供了更好地素材,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將理論知識轉換為應用能力,培養了職業技能,而工作室的建立,將校政企三方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合作共同培養專業人才的平臺和聯系的紐帶,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三者的優勢,整合資源,優化合作機制。
學校以政府文件為標準,以企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工作室制”。由各專業進行申報,學校邀請校內專家和企業技術主管組成專家組,對申報資料進行查閱,對申報導師面視,最后專家組進行匿名投票、公示,最終確定工作室名單,并要求每個工作室制定三年計劃及一年計劃,每年年終對“工作室”在教科研方面進行綜合考核。
建立的工作室內由一個導師和幾個助理教師及企業外聘教師組成,在學生剛剛入校時,由各專業導師針對相關專業的班級學生進行入學專業教育和宣傳,通過相互了解,進行師生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及其學生名單。導師將企業項目引入工作室,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將項目分解成相應任務,由各學生小組將相應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導師負責技術分解及項目監督,助理教師負責各分解任務進度的引導和監控,最后由各小組匯報各任務的完成過程、結果及心得體會,助理教師點評相應小組,導師最后進行總結,并將任務完成的過程及結果進行文字匯總后存檔。
“工作室制”教學管理模式由各院系經過企業調研和學生情況調研,從宏觀人才需求、企業人才需求、生源狀況、師資等綜合情況來推優建立工作室,并以工作室為平臺進行教、學、研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在專業建設上負責專業人才目標的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專業課程的設置等。以工作室為專業發展的核心進行專業教學研究、科研課題申報、項目制課程建設和課程資源建設、校企、校校合作交流等。院系領導在校教務管理部門領導下制定專業工作室的建立、運行、考核管理制度。工作室導師負責每年制室計劃、總結并上報院系領導,院系領導審核其計劃是否合理,對實施過程進行監督,對年終工作室工作進行考核。
“工作室制”教學管理模式下的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是以區域經濟的五年規劃為參考,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職業教育相關政策為基礎,真正在教學環節體現“工學結合”;課程的開發及教學資源的建設等都離不開教師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這就需要政府和學校給予政策支持,理論聯系實踐,不斷完善各部門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在課程體系優化的過程中,教學方法也必須加以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將課程融入項目,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室為平臺,引導學生的課程學習,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教學考核注重過程考核、團隊考核。
隨著國家戰略新態勢和區域經濟對人才質量的不斷提高,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工作室制”教學管理模式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應用還在起步階段,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的特點,使得采用“工作室制”教學管理模式,能更好的建立校政企共同合作,推行職業資格培訓、理實一體和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一個更有效的方法。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SJB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