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琎 陳才麟 李幼娟
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
1.代消征信。代消征信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純粹的騙局,一種是非法途徑消除。前一種“代消不良信用記錄”的信息中介,他們往往自稱“和銀行關系密切”、“在銀行內部有熟人”,而根據辦理難度的差異,不同銀行將收取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費用。不管費用多少、無論定金還是全款交付都只能通過網絡進行。這種網絡交易的轉賬,即使受害人知道被騙了也很難有效追回。后一種是真正的違規征信消除,實際上是比較難實現的,相當于一次異議處理,涉及到多條線、多層管理,多人簽字,要做到這個,需要業務發生機構承認數據報錯了,或者數據上報用戶報送修改報文,這里面有個責任承擔的問題,除非利益足夠大,一般比較難。
2.代查征信。代查征信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接入征信系統的金融機構替未接入的小微機構代查征信;一種是金融機構、人民銀行征信查詢用戶和密碼被盜用、套取、租用或倒賣,造成違規代查現象發生。前一種情況產生原因主要是未接入征信系統的P2P網貸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及第三方金融中介等小微機構對個人信用報告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央行的征信數據不能獲取、借款人自己拿來的征信報告可信度存疑、組建團隊線下調查獲取信用數據成本居高不下,正常的查詢程序增加了上述機構的查詢成本和查詢難度。于是,在獲取借款人信用的環節,出現了一條征信代查的灰色產業鏈。后一種情況是不法份子為追逐利益,專門通過租用、套取等方式獲得一個或多個查詢用戶權限后,再通過互聯網等各種途徑發布代查信息,將查詢需求匯總并收取高額查詢費用后對信息主體進行批量違規查詢,從中賺取差價,形成違規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產業鏈。
1.代消代查存在個人信息泄漏風險隱患。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在代查過程中極易造成借款人信息的泄露。違規獲得信息主體的這些第三方對個人信用報告如何使用、保管無具體的規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特別是一些小微金融機構內控管理意識淡薄,有可能保管不當等造成個人信用信息的濫用。那些自稱可以代消不良記錄的中介,往往會要求提供詳細的個人資料,極易造成個人資料泄露和被非法利用,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資料違規冒名辦理信用卡并惡意透支,造成金融詐騙。
2.代消代查影響了個人信用報告真實性。一般情況下,代消需求比較迫切的人才會通過不當手段聯系信用中介修改不良信用記錄。這些人多半是信用記錄嚴重影響到后續在銀行辦業務申請貸款受阻的人。如果這些人的不良信用記錄都是主觀原因造成的,要是這些人的不良記錄通過非法途徑消除了,將會嚴重影響個人信用報告真實性。這些人在銀行繼續貸款后,就可能會給銀行埋下資產質量隱患。
3.代消代查暴露監管缺位、制度缺失。一是部分商業銀行對內部管理存在疏漏。銀行內部征信業務人員與信息中介內外勾結,直接參與代查代消交易,查詢人員直接代查、多個內部人員包括部門領導勾結違規消除或將查詢賬號直接租用給中介進行查詢操作。對用戶名和密碼管理不善,造成被盜、被套取等。二是基層人民銀行監督管理缺位。基層人民銀行征信人員嚴重不足,年齡老化。一方面容易繞過支行、上級的監督,另一方面放松了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職責。若不是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異常監測系統提醒,一年一度的基層人民銀行現場檢查也難以發現代查案件。三是監督管理制度缺失。對個人信息的界定、法律適用范圍、信息收集與處理規則、信息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濫用個人信息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還沒有一部系統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1.提高征信用戶開立門檻。不管是商業銀行還是基層人行都必需提高征信用戶開立門檻,引進資質考試機制非征信業務崗經辦人員不允許開立征信用戶,在開立用戶前或人員變更必需經過征信查詢資格考試,了解并掌握內部和外部征信相關政策及制度規定。
2.提升查詢風險監測水平。全面上線個人信用報告前置查詢管理程序。在違規案件的多發的地方性金融,全面推廣前置查詢系統,將上傳授權書及身份證復印件作為查詢觸發條件,確保每筆查詢均取得授權,并將金融機構查詢用戶與人民銀行查詢用戶進行實名映射,金融機構普通用戶無法獲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用戶及密碼,可以有效防止用戶被借用、盜用甚至倒賣的風險。
3.創新基層央行征信監管手段。一是在征信系統中增加監管預警功能。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開發的個人征信系統異常查詢監測子系統的基礎上,增加查詢風險預警功能。該監管功能可對所轄商業銀行和下級人行當日查詢的信用報告預警,根據不同的查詢風險狀況及不同的顏色標注風險等級。二是在征信系統中增加商業銀行影像檔案調閱系統。商業銀行將授權資料掃描至該系統,當征信系統有預警異常查詢時,人行可調閱征信查詢影像檔案進行核對,創新征信非現場監管手段。
4.完善征信監督法律制度建設。一是以《征信業管理條例》為基礎,盡快出臺相關細則。出臺相關法律細則,明確代查代消行為的違法性質,堅決查處和取締存在違規代查代消信用報告的渠道,并對涉及違規查詢的機構和個人予以嚴懲,從源頭上杜絕違規查詢和使用個人信用信息的行為發生。二是盡快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將個人金融信息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確保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