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禹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農業機械化成為發展的趨勢。而我們所說的農機農藝結合其實就是改變我國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用機械化的方式代替手工生產,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減少了人力的投入。而且通過科學種植技術,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水平,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對于一些農業種植發展的貧困地區來說,通過推行農機農藝結合的方式,使得農民提高經濟收入,實現脫貧攻堅。
在推行農機農業相結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當地的農藝指標進行查詢,主要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為主,不要只顧追求經濟效益而破壞環境,這樣才能夠使效果發揮出來,并達到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目的。
其次需要注重對農業機械化人才的培養,并及時的進行培訓,如全鎮扶貧攻堅的668戶通過考察,有條件的話每戶選擇合適的人選進行培訓,并根據實際情況為其提供農業技術,促進其種植技術的發展,提高其種植水平。
最后選擇農業機械化方案時,需要考慮到全鎮的農業生產水平,在此基礎上選擇經濟效益高并不破壞環境的機械化方案,這樣既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而且也保護了農業生產的環境。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而小麥作為農業生產中重要的農作物,也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每年種植量和綜合產量在世界上位于前列,而在小麥生產的過程中實現低投入和高產出一直是其生產的重點,正是由于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大力發展小麥種植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小麥生產的過程中,耕地質量存在較大的問題。對于小麥的種植來說,耕地的質量直接的影響著小麥種植的產量,對于耕地來說,耕地土質疏松,更加有利于小麥的萌芽,而且肥沃旺盛的土地可以更好的促進作物生長。但是對于潁東區的一些地區來說,已經使用機械化的方式來代替人力對耕地進行操作,將操作方式轉變為機械操作,但是在機械操作的過程中雖然提高了農民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操作水平尚未完善,在操作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并且對耕地進行休整培土的深度不夠,因此使耕地的土質不夠輸送,而且耕地土壤的混合程度也比較差,這就導致耕地的土壤不夠的肥沃,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大大的影響了小麥的萌芽和幼苗產出量,從而降低了小麥的種植質量。
小麥在種植過程中,高產量與小麥適當的種植時間有著十分重要的條件,并且由于小麥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冬小麥和春小麥,而且不同的地區小麥的成熟時間也是不同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以及環境等都是影響小麥成熟的重要因素。對于小麥種植來說,主要是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其種植的時間是一樣的。對于春小麥來說,其種植時間一般是在三月份,并在不同地區具體的時間也不一樣。而對于冬小麥來說,其種植時間一般是在十月份。但是機械化的種植方式使小麥種植的難度有所降低,但是隨著近幾年來氣候條件的變化,冬天的溫度不高,這就使小麥在種植時間上出現了一些偏差,經常出現提前種植的情況。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把握不好種植的時間,就會對小麥的種植和生長有著較大的副作用。
我們對小麥種植方式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主要是分為隴植、散植、穴植這三種。在這三種種植方式中,使用比較普遍的是隴植,這主要是由于使用這種種植方式幼苗的成長是比較快的,而且質量也比較高,尤其是小麥在生長的中后期透光度是比較好的。對于散值種植來說,可以節省較多的時間,而且相關程序也比較簡單,但是小麥種植的產量是比較少的,而且在小麥種植的后期也不好管理。對于穴植種植方式來說,雖然其小麥產量是最高的,但是種植的難度也是較高的,并且不適合進行大面積的生產,因此我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但是當地農民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對種植方式的選擇存在問題,常用祖輩傳下來的種植方式進行種植,但是經過對比,適合的種植方式為隴植的方式最有利于小麥生產,不僅可以在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機械化的方式來完成小麥種植,而且還可以在使用農機種植的過程中,提高種植水平和種植質量。
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農機和農藝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是缺少了任何的一方都不會實現小麥種植的機械化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由于機械化技術和設備的普及,加快了小麥種植的進度,讓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有更長的成熟期,促進了糧食的增產。并且在農藝的使用上,我們需要通過對當地不同地區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選擇合適的種植方式促進小麥種植的發展和進步。
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推行農機農藝結合的方式,不僅是促進了小麥種植的機械化發展,而且還極大的解放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使得小麥種植的產量得到了提高,而且還減少了人力的支出,并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因此在推行的過程中受到了農民的歡迎。并且正是由于農機農藝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助力,所以也使農民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開始使用農業機械和農藝的相結合,這就使得小麥的種植更加的有效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