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建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新型職業農民是一股重要力量,農民群眾在農業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因此,培養出經驗豐富、技術精湛、文化水平層次高的新型農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培訓的政策機制,打造出技能創新型、社會服務型、生產經營型的職業農民隊伍,使新型職業農民將服務經營、農業生產作為自身職業,擁有經營管理能力,文化水平高,并且熟練掌握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能。
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擁有很高農業管理能力與生產能力,將農業生產當做自身的職業,擁有很多農業資源,并且進行著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管理、經營等各方面的工作,并且這些工作是主要經濟來源,從而形成具備生產能力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者。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能夠為發展現代化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機械化能夠為農業生產帶來重要的設備與技術支撐。合理的開展農機教育培訓,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重點工作之一。近年來,農業機械化學校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和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化、農村工作聯系較為緊密。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機械化是其中發展的關鍵要素,是提升農業生產力的重點所在,并且能夠使現代化農業生產得到更好的實現。
2.1 農機駕駛工作者往往缺乏主動參與性。很多農村區域的農機駕駛工作者缺乏法律意識,沒有深入的理解現代農業,沒有清楚的認識到新型職業農民的意義,片面的認為參加培訓沒有大用,會對他們的收入造成負面影響;很多農機操作工作者因自身經濟水平太低,不情愿參與農機培訓。
2.2 參與農機教學的人員數量不多。現階段農機培訓參與人員數量在不斷的降低,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偏遠農村地區的巡查力度不夠,導致存在很多無證駕駛的狀況;農機培訓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廣開門路,很多人員在參加教學的過程中有著很大的困難,并且有一部分農機操作人員往往認為農業機械只在自家里發揮作用,因此并沒有專門學習的必要性。
2.3 在農機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重創收、重數量、輕質量的狀況,尤其缺乏相應的教學設施與機械設備,這對農機培訓質量的提升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3.1 嚴格挑選培訓對象
3.1.1 針對生產經營型的新型職業農民,應當在區域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以及法人當中進行挑選,必須擁有長遠的發展目光,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并且能夠擔當區域的農機帶領人;在進行現代化農業操作技術以及農業管理技術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帶領區域農民共同致富,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
3.1.2 針對專業服務型的農民進行培訓的過程中,應當在長期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機操作者當中挑選,并且需要對這些工作者進行農機專業知識的教育培訓,使區域農機操作工作者逐漸具備科學的生產能力與農機操作技能,從而引導區域之中更多的農機操作者參與到農機教學當中。但因為農村區域長期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機操作者較多,在進行挑選的過程中,應當選擇文化水平層次較高的農機操作者。這些操作者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較強,他們能夠對后期的農機教學工作起到很大的引領作用。
3.2 培訓教材需要具有適用性
現階段農業機械院校往往運用通用教材,教材中所展示的教學觀念以及內容無法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很難與現階段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需求相符,這對農機教學模式的改良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因此,需要對現階段的農機教材進行有效的補充、改善,使其與現階段農業生產的發展相符,并且與區域農機發展的趨勢相適應。總之,應當使農機培訓教材擁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應當對現階段的教材踐行完善,刪掉不合理的內容,保留其知識架構基礎;應當迅速的更新新型農機知識,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標準來完善新型技術與知識。尤其需要對農藝與農機相融合的現代化農機技術進行補充;應當確保教材的區域適應性,農業機械學校必須充分的考量學員的區域分布,對教材語言體系進行合理的建設。在建設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結合當地農作物的發展態勢,對平原、丘陵、山區等地區農業生產的需要進行綜合的考量,結合不同區域進行新技術、新設備的補充。
應持續性的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向學員進行農機安全法規的宣傳,提升學員的法律意識。這樣才能使農機操作者與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證,杜絕農機事故的發生。這種農機安全宣傳工作必須持續性的進行,不能止歇,使“農機平安,平安農機”得到有效落實。
在農機培訓的過程中,創新新型教育培訓機制對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創新培訓機制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開展。
5.1 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到學員才是學習的主體,應當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意識。還應當經常送教下鄉,到鄉下向農機手進行現場教學,服務于廣大農民群眾。
5.2 應當運用互動教學的模式
教師應當轉變以往老舊的教學方法,采取通俗易懂,農民耳熟能詳的語言方式來講解知識點,可以運用生動有趣的比喻,加深學員對知識技能的記憶力,能夠有效的提升學員學習的熱情。
5.3 教學環節的強化
必須構建長期的跟蹤服務,下鄉去幫助農機手解決生活與生產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難;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良。要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適當的進行知識點的補充,使學員學到的知識更具有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