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田新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已經成為當下的熱詞之一,在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之后,人工智能的浪潮隨之而來。如何讓這項技術工具化,讓它賦能在全行業中,使之成為一款大多數人都能使用的工具,這便是智易科技公司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智易科技的三位聯合創始人都具有海歸背景,在Google、Apple、微軟等國際頂級IT公司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AI技術研發與落地經驗。曾經身處人工智能領域前沿陣地的他們,在見證了AI技術的無限潛能之后萌發了獨立創業的想法。懷著把AI技術賦能到各個行業,讓這項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技術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價值、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從此變得更加便捷的初心,CEO李杰將公司命名為“智易科技”。
智易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份在深圳正式落地,前期側重于產品平臺的研發,短短4個月時間,1.0版本就正式上線運營了,今年1月份開始了初步的市場推廣。迅速發展的背后,足以見得公司技術團隊實力的不容小覷。
在同類型的創業領域內,糅合了產品開發以及AI專業技術算法的研發公司本就稀少,智易作為一個初創企業,不僅兼具這兩大技術團隊,其主打的產品還注重深度、系統的架構整合,不但能夠提供對于超大規模分布式的系統管理能力,還擁有對海量數據的統計分析能力,再加上核心的AI算法的研發能力,如此綜合性的系統整合工程,在國內同類型的初創團隊中可謂是出類拔萃,由此智易科技也從上千家初創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入駐微軟加速器·北京的第11期創新企業,獲得了微軟加速器在技術、客戶對接、品牌宣傳等多方面的支持。

深圳智易科技創始人兼CEO李杰。
AI屬于賦能型的技術,可以解決不同場景下的問題,應用所需的技術性非常強,沒有AI應用經驗的人去搭建AI技術團隊進行技術的研發需要很長的周期。智易科技獨辟蹊徑,通過打造一站式AI研發與應用云服務平臺,隱藏封裝技術細節,把AI研發應用低門檻化,用戶通過所見即所得的操作方式,無須編寫任何代碼,只需要導入數據并設置AI研發目標,后臺將自動化完成模型研發、迭代及訓練過程,幫助企業在完全不依賴AI專業人才的前提下輕而易舉地完成全流程的AI研發與部署,低成本的擁有人工智能,從而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
李杰介紹到,雖然AI這項通用型的技術可以服務于各個行業,但從商業的路徑選取上,智易科技會選擇從兩三個較為容易落地的行業切入,后期逐步找到與各行各業的結合點,從而實現在更多行業領域的商業化落地。目前公司主要定位于服務具有明確需求和擁有高質量完備數據的大中型企業,至今已積累了八九十家不同行業的客戶,完成了對多個行業不同場景的探索,并獲得了初步的認知,在潛力比較大的行業如零售、金融、工業等領域均推出了較為成功的解決方案,深切感受到了大家對于AI技術的關注以及市場旺盛的需求,所以接下來還將在商業化方面進一步完善。
僅在零售行業,智易科技就與包括線上垂直電商、線下家居用品連鎖門店等多家不同的客戶建立了合作關系,其體量之大可以達到每年幾十億的銷售規模。但不管是什么領域的零售商,銷量預測都是其通用普適的需求,可以反向指導采購規劃、供應鏈及庫存的管理、物流等全過程,所以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環節,從這個場景切入實現精準預測的話,就可以確保全流程的經營成本降低以及效率的提升。
從具體操作來說,用戶則只需準備好過去商品的歷史銷量數據,導入到智易科技的深思平臺中,它會從每一件商品的歷史數據中挖掘銷售規律,自動分析它的特性,對未來的銷量做出預判,讓商家對準備多少庫存做到心中有數。之前的銷售預測大多基于簡單的數據分析統計而得出銷量模型,這種粗放式的測算并不能很好地保證準確率,而AI技術正好幫助人們既節省了預測的時間成本,又保障了預判數據的精確度,幫助商家優化了各個環節,避免了成本的損失以及利潤的流失。經過實踐印證,AI賦能于零售行業已經使多方受益,成為令大家大為贊嘆的事實。
針對用戶關心的隱私安全問題,針對不同行業智易科技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對數據最為敏感的金融領域,智易科技推出了私有部署的模式,把平臺直接送到用戶手中,讓其自由使用,形成內部隔離的系統環境,外界完全無法接觸,有效保障了用戶數據的安全性;另外一種保護用戶數據不被第三方獲取的方式叫做“脫敏”,即把敏感數據用其他詞替換掉,抹掉用戶敏感信息使得外界無法理解其含義,從而完成數據脫敏的過程。
李杰介紹說,跳出IT和互聯網圈子,除去較早應用AI技術的醫療等行業之外,在大眾目光所及的地方AI技術的應用還是有限的,借助此次技術浪潮,智易科技意在通過AI技術為各個行業賦能,從而營造出無限的可能。
李杰表示,AI技術在未來的數十年不僅會帶來社會效益的提升,助推社會進步,也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而持續的影響。短期來說,AI會在行業內快速落地,而且這項技術的應用沒有邊界。與互聯網把人類信息傳遞的成本降低為接近于無形類似,AI則是把人們基于數據的決策成本降到接近于零,它可以取代人們對數據模型的學習和規律的分析,完成所有的決策,這是一個想象空間巨大的事情。
AI技術的發展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同樣也給人們帶來了隱憂,最有戲劇性的討論是AI會不會取代人類成為社會的主宰。關于這個問題李杰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他說這在目前還屬于比較遙遠的事,AI技術尚處于人類可以理解的范圍內,并不像某些媒體大肆渲染的那樣值得人們擔憂,至少現在還看不到AI自我進化的能力,并沒有演變出超越人類的智能,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也是不會發生的,所以無需擔心。從務實的角度來說,人們更關心的是對自己的生活有無影響,這種影響是存在并且正在發生的,每一項技術在給社會帶來正向收益的同時也會具備一定的負面性。對于AI技術來說,其應用在短時間內會影響更多的職業發生變化,對人類職業的變遷起到了一定的加速作用,比如會取代簡單而重復性的勞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分析數據的崗位也可能會被替代,所以其發展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對未來還是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社會要前進就要不斷地演化,人們要做的就是加深對AI技術的了解,關注未來那些不會輕易被取代的行業領域,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做出職業規劃。
另外,在海外AI領域深耕多年的李杰還表達了對中外AI技術發展的看法。在他看來,中國和美國可以看作是AI領域的兩座雙子星,兩個國家各自的發展環境也各有利弊。硅谷幾十年的文化決定了其對于技術的極致追求,科技投入也依然居于國際領先地位,AI技術的底層積累要比國內成熟。我國的優勢在于對新技術的接受力強,而美國這方面的心態則相對保守,會做許多非技術的討論和自我約束以致于拖慢了技術落地的進度。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習慣了從實踐當中獲得迭代式的發展,因此會較為開放地推進AI與商業的結合,加上廣大的市場需求,AI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更有可能先出現在中國。
李杰說自己更愿意將這個時代叫作AI技術應用的“大航海時代”,他認為,“AI在各個行業的落地還處于早期的探索狀態,許多版圖還有待開辟,這時就需要探險家精神,不斷地發現在無數新的行業領域內,與AI技術的結合會產生出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這也就是一項技術實現其社會價值的過程,希望智易科技在經歷未來幾年的發展之后,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在AI與社會深度結合的進程之中發揮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