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田新月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我更將這句話樂意解讀為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動下,企業家不斷地通過創新來提升企業的社會價值。這也是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理念,是當今社會的企業家與傳統商業企業家的區別所在。
創新是一家企業的生命線,是企業必須重視的一種自我提升的能力。不管曾經創造過多少輝煌的成績,那都已成為過去不能代表未來。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都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在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只有不斷地挑戰自己、持續創新,才能攻堅克難,在行業中始終保持領先優勢。如果失去了創新的能力和動力,消費者就會逐漸遠離,企業的活力會逐步消退、發展的腳步也只能停滯不前。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部分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這也充分明示了當今企業的責任所在——重視創新發展,加快技術創新、培養創新型人才。
華泰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梓木說過:“作為新時代的企業家,我們理應肩負更崇高的歷史使命,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同時培養和塑造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的社會職責主要有兩項:創造社會財富和推動社會進步。企業家通過創利來增加社會財富,通過創新和承擔社會責任來推動社會進步。不創利的企業家是浪費社會資源,是自身能力的一種缺失。而創新是企業家的天然使命,不創新的企業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企業家。”
的確,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應當將承擔社會責任和推動社會進步放在首位,并且不斷賦予社會責任以廣泛和深刻的內容。富有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優秀企業家身上共同的閃光特質。一方面,在當今新的商業文明時代,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優秀的企業家們總是會在潛移默化中踐行著社會價值的理念,用不朽的情懷書寫著自己企業的燦爛篇章,他們致力于追求企業社會價值的最大化,而不僅僅只是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他們明白,盈利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商業企業的初心,但只有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才能為企業的長久立足提供保障。所以他們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將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共同富裕作為不變的使命,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基礎上積極地向社會價值轉變,這才是企業家精神的進步和企業內涵的升華,堪稱其他企業的表率。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深知創新對于自己企業的重要意義,只有跟隨日益進步的社會共同前進,才不會被市場的大環境淘汰。企業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不懈地自我挑戰才能獲得更快的成長、持續的進步,從而也能為社會的整體進步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企業要注重創新和研發對于企業生命力的重要作用。創新是一種積極的突破與進步,是主動做出改變的正面行為。有時必然會帶來波動和陣痛,但只有走出舒適區,打破思維定勢,才能獲得更多優質的資源,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先發優勢,開辟出更廣泛的發展空間,穩定而快速地實現既定的目標。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講席教授陳春花說過:“一家成功的企業,可能已經有較長的歷史,甚至已經成為行業領先者,這樣的企業會非常自信于公司已有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能超越這一點,延伸新的能力,重塑市場競爭的新格局,那么,企業的發展可能會被這個核心競爭力所限,甚至被淘汰。過于迷戀現有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業務創新、組織轉型的一大阻力,過度專注于原有的業務領域,并對已有的經驗津津樂道,就會形成組織的路徑依賴,所以就會想當然地忽略新業務,甚至遇到新業務的機會也認為不需要或者不可能。而且現實是,有部分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已經落伍,面對新方向,想都不想就直接將其否定,導致其所在的部門或領域無法做出改變,最終導致轉型失敗。”
當前,互聯網經濟的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新的商業模式、新入局者也以顛覆的方式強勢出現……這一切都與過去的企業生存環境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為此,一方面,企業原有的業務本身會遭遇到產業調整的挑戰;另一方面,企業要面對整個外部環境劇變的挑戰。如果企業自身不做出積極有效的轉變,其未來的發展路徑只會越走越窄。
創新并非靈光乍現、一舉成功的事情,而是要從日復一日的實踐中獲得經驗,這些經驗才是不可復制的財富。這需要企業多做有益的嘗試,憑借自己的創新實力贏得發展空間,為自己的客戶提供不斷精進的產品以及滿意的服務體驗。而勇于挑戰自我、大膽突破創新的萬達集團就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借鑒。
自1988年創立的萬達集團,經歷了30年的發展,現如今已經成為集商業、文化、網絡、金融四大產業于一體的企業集團,業務領域之廣已經足以體現出其勇于創新的精神屬性。其董事長王健林曾經說過:“只要敢于創新,敢于冒險,一定有發展機會。”萬達的第一次創新,就在1988年成立之初,面對其他企業都認為只會賠錢的城鄉舊區改造項目,萬達通過產品的幾項大的創新,使得該項目比當時大連市最高的房價每平方米還要高出500元。10年之后的1998年,萬達開始進行全國擴張,成為了全國第一家跨區域發展的房地產公司。在2000年,王健林下定決心,利用房地產黃金時期對萬達進行轉型,進軍商業地產領域。當年就在長春投資建成了第一個萬達廣場。經過5年的摸索,萬達逐漸掌握了商業地產的營運經驗,從2005年開始,通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發展“城市綜合體”,萬達駛入了高速發展的通道。 而現在,曾經以地產起家的萬達,如今地產的影子正在越來越淡化。萬達集團以建設萬達影院為開端,開始大規模投資文化產業;2012年5月,萬達集團以總交易金額26億美元并購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國AMC影院公司,僅僅用了1年時間,AMC就扭虧為盈。在2016年,文化產業的收入占萬達集團整體收入的比重超過了1/4,已經真正成為萬達的支柱產業。除了文化產業以外,萬達還相繼進軍金融、旅游、電子商務等新領域,并逐步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萬達的官網上,“國際萬達,百年企業”位于最醒目的位置,標示著萬達文化的核心理念,實際上這更像是一個企業的遠景和使命。歷經30載,當今萬達集團的發展規模有目共睹,憑借敢闖敢拼的創新精神,它不僅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同時在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的進程中也扮演了不容小覷的重要角色。它已經在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愿景,其實現百年企業的愿望可謂指日可待。同時,它勇于創新、不斷挑戰自我的文化特點,也激勵著當今的企業鼓起勇氣,用實際行動真正將創新付諸實踐,為其他有志于成為百年名企、經久不衰的企業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我們倡導創新,意在提升我們的自主創新水平,而不是沒有意義的“復制—粘貼”。每一項標志性創新的背后都是主創人員辛苦勞動、智力凝結的果實,都值得他人虛心以待。那些無視他人勞動成果、隨意盜用別人智慧結晶的行為是非常令人不齒的。
早在2001年4月26日,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設立的世界知識產權日就正式確立了,旨在于世界范圍內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而在我國,也一直在強調注重對創新的保護,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們堅持尊重知識產權、維護市場秩序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部分,任何未經知識產權所有人許可,非法利用其知識產權,侵犯國家對知識產權的管理秩序和知識產權所有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都應受到法律的嚴懲。
在一些行業展會上,有些企業就坦陳不敢拿出最新的研發成果參會,因為一旦展示出來,極有可能會被“山寨”:有特色的設計外觀,拍個照就可以回去“復制”了;產品的技術創新,有同行還會假裝成客戶或者媒體來打探技術細節。值得欣慰的是,知識產權保護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各種大型展會展開的同時,主辦方會事先做好預防和保護措施,邀請知識產權執法部門和仲裁、調解專家駐會,一旦發現侵權,現場就可辦理投訴。在這樣的安排下,至少能讓參展的創新企業在展示最新產品時不再心懷畏懼。
在互聯網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知識產權堪稱創新創業的生命線。人才和專利也已經成了一家創新型企業最寶貴的資產。知識產權如果得不到保護,就會對創新環境造成最嚴重的破壞。國產軟件、電影電視、網絡文學等行業,在其發展歷程中都曾有過被侵權的教訓,如今海內外的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重視,我們也要大力推動創新創業,必須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2018年3月13日,根據李克強總理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擬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職責、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商標管理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職責整合,新組建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會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管理,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職責,專利與商標執法隊伍統一,將更有利于加強專利的行政保護。這一系列提案體現了國家鼓勵創新的態度以及對保護知識產權擁有者的重視程度。
當然,企業也要更加注重對自身創新成果的保護,尤其對于以創新為驅動力的企業來說,創新保護是關乎企業自身利益,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更應該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正當權益不受侵害。新研發的產品要在第一時間申請專利,甚至申請全球專利,謹防被惡意侵權。另一方面,在保護好自己的智慧結晶的同時也應加強自律意識,尊重創新實踐,不做侵犯他人權益的事情,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法經營,用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取應得的收益。努力增強企業自身的創新活力和生命力,通過持續的創新追求企業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擁抱科技革命,擔負起提供就業機會、推動節能環保、促進環境友好、大力扶貧濟困等社會責任,實現各類人群的平等發展與社會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