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強
(中國人民銀行張家口市中心支行,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網絡虛擬貨幣是指網絡服務運營商發行的能夠在互聯網上存在的,購買發行主體服務商或者簽約服務商所提供的虛擬商品或服務的一種電子數據或者符號。[1]網絡虛擬貨幣既不是物理實體,也不需要以物理實體為載體,而是用于網絡投資、交易和儲存、代表一定量財富的數字化信息,主要包括Q幣、游戲幣、比特幣等。網絡虛擬貨幣具有成本低、高效便捷、安全性高等優點,受到人們親睞。本文詳細闡述了我國在網絡虛擬貨幣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對策。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網絡規模的逐步擴大,我國網絡虛擬貨幣的使用范圍亦越來越廣,網絡虛擬貨幣系統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我國網絡虛擬貨幣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我國網絡虛擬貨幣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備,給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虛擬貨幣進行洗錢及其他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機。據新華社消息,2015年5月,重慶市公安局接到多起Q幣失竊的報案。警方調查發現,所有失竊的Q幣都與游戲中的元寶進行了轉移,一個月內交易額約人民幣29萬元。[2]2016年5月4日,我國刑事局偵破一起比特幣洗錢案件,查獲銀聯卡、賬冊、網絡銀行U盾、現金26萬。由此可見,由于我國網絡虛擬貨交缺乏相關立法,很難對網絡虛擬貨幣進行監管、取證和處罰,這無疑增加了不法分子利用網絡虛擬貨幣開展金融犯罪的頻率。
一是威脅中央銀行的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收入是中央銀行收入的主渠道之一,但若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被網絡虛擬貨幣所代替,不僅中央銀行的鑄幣稅收入將大幅減少,而且會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來說,由于人們普遍使用現金交易,對其管理成本較高,將會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二是威脅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權。由于網絡虛擬貨幣本身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等優勢加上科技進步以及網絡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人們對網絡虛擬貨幣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而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機構不可能保持用于贖回虛擬貨幣的等額的傳統貨幣準備,這就會直接威脅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權。
網絡虛擬貨幣交易通常是在網絡平臺進行,若網絡平臺不完善、存在交易風險,那將對網絡虛擬貨所有者和購買者帶來巨大損失。據新華社資料顯示,目前開采出來的比特幣有1200萬枚,僅有大約20%在外流轉,這其中有80%是在交易平臺流轉。據商務部資料,2015年1月,我國某比特幣交易中心發生安全漏洞事件,致使1比特幣價格從15美元跌至1美分,消費者損失巨大;2015年8月,MyBit-coin交易平臺被黑客攻擊,超過78000數字貨幣(約80萬美元)被盜;2015年6月,黑客將25000數字貨幣(約50萬美金)轉進自己戶頭;由此可見,如若網絡平臺不完善,那將給網絡虛擬貨所有者和購買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現階段,我國市面上流通范圍較廣的網絡虛擬貨交主要包括Q幣、游戲幣、比特幣等。這些網絡虛擬貨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透明度低、價格波動幅度大、缺乏有效監管等缺陷,具有較高的投機風險。同時,網絡虛擬貨交交易多是自發行為,由于信息不對稱,普通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難以有效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據新華社數據顯示,2013-2016年,比特幣價值上漲約92倍。比特幣價值成指數型增長的同時交易風險也隨之擴大,由于比特幣24小時均可交易且沒有漲跌幅限制,不法分子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價格,普通難以掌握內部信息,盲目跟進,易遭受巨大損失,并且會增加監管難度。
現階段,盡管網絡虛擬貨幣暴露出諸多問題,但網絡虛擬貨幣仍是方便快捷高效的支付工具,應當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本人認為應采取以下對策。
監管總是要以一定的客觀依據為準繩,然而目前我國對網絡虛擬貨幣的監管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造成監管行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了監管的有效性。因此,國家應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系統的網絡虛擬貨幣監管機制,規范網絡虛擬貨幣主體的市場準入機制,嚴控網絡虛擬貨幣資金流向及用途,確立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明確網絡洗錢等金融犯罪行為的法律責任等。
網絡虛擬貨幣具有高度匿名性與跨時空性等特征,易導致資金流向無法準確監測,因此建議借鑒美國對網絡虛擬貨幣反洗錢監管方面的做法,加強對反洗錢等金融犯罪行為的監管。一是要求為網絡虛擬貨幣交易提供開戶服務的金融機構建立相應的涵蓋虛擬貨幣交易賬戶的反洗錢管理框架;二是確保金融機構在符合相關法律的相關規定下,能夠監測并有效化解網絡虛擬貨幣可能帶來的風險。
一是對網絡虛擬貨幣發行主體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網絡虛擬貨幣主管部門應根據申請發行主體的資本規模、經營狀況、資信等級、內部管理制度等因素決定是否許可其發行網絡虛擬貨幣。二是應明確網絡虛擬貨幣的適用范圍。發行商發行的網絡虛擬貨幣通常應在自己搭建的網絡平臺使用,但網絡虛擬貨幣如若跨發行商使用,應經主管部門批準并要求其繳納準備金以防止其無法及時兌付引發的社會問題。
一是中央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部門應重點開展網絡虛擬貨幣知識宣傳講座,加強消費者對網絡虛擬貨幣知識的掌握,提高消費者對網絡虛擬貨幣交易中存在的虛擬貨幣被盜、資金損失等風險的認識,并積極受理消費者關于虛擬貨幣方面的投訴;二是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部門應加強協作,提升跨部門合作效用,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各類虛擬貨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