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樹慧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經濟新常態是一種科學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對于現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經濟現已進入不同以往的新階段,故而,我們要在經濟結構對稱的這一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這種發展又使我國經濟呈現了許多新的特征,對社會制度的運營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我們要充分借助經濟新常態,尋求適合我國當前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使國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主要是以國家為主體而實行的對國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行為,社會保障體制的構建,為達不到生活最低水平或暫時、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的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而資金的來源多以國家政府的財政支出為主。如低保補助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加,而城鄉醫療的最低報銷比例也達到了70%,如此龐大的資金支出,對于現階段經濟增長日漸平穩的我國,已經遠遠不夠,因此,如何在不降低社會福利待遇的情況下,做好社保工作,將值得我們深思。
國家以法律法規為依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實現了對民眾生活的基本保障,而隨著經濟新常態的來臨,我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轉變,這一情況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轉變,迫使企業經濟增長減緩,導致企業員工收入降低,進而參保能力下降。具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的養老保險實際繳費情況正呈現下降趨勢,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企業經營問題導致的無法為員工繳費參保,而失業率增加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成因,如按此情況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必然會持續出現斷保、脫保情況。
經濟新常態的來臨,使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減緩,進而造成了社會保障資金收支的嚴重失衡。其一,我國已正式進入全面社保時期,而各項社會保障的資金大多源自于政府的財政支持,而新常態經濟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緩慢而平穩,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因此,能夠用于支持社會保障的資金變得極為有限。其二,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而養老保險的資金需求卻在不斷升高,造成收支的嚴重失衡。其三,各類社保制度的統籌層次較低,無法達成統一標準,造成了社保區域資金不平衡,矛盾增加。
新經濟背景下,由于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導致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我國正面臨著如何促進消費來擴大內需的問題。而通過對以往的政策及經驗來看,社保體系無法完善,則不能實現我國儲蓄率下降以及消費水平提升的情況,更不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升級。故而,有效協調好兩者關系,對于促進社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價值。
經濟新常態下,要想真正實現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必須構建科學的社保支付,完善社保體系。其一,針對繳費能力差的企業,應適當放寬繳費政策,鼓勵其為員工投保。其二,要統籌社保繳費及享受福利待遇體系,使不同地區的繳費額度及待遇水平保持一致,避免區域性矛盾。其三,建立預防漏保、重保的預防機制,加大重保人員的懲罰力度,并將漏保人員加入社保體制中,進而全面擴大社保覆蓋范圍。
目前,我國的社保繳費,大多數都是以單位形式參保,也就是說很多的參保費用都是由企業支付,這對于新常態下的我國企業,無疑是加重了企業負擔,減小了企業的競爭力,降低了企業參保的積極性,為此,政府應適當降低社保繳費基數,而對于參保能力較差的小型企業,要給予一定的繳費補貼,使社會保障體制惠及到全民。
現階段,雖然我國已經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大體框架,但統一性問題還沒有解決,因此,還需在統籌規劃上做出努力。如在養老保險方面,要積極促成機關單位、企事業單位及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實現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在醫療保險方面,要取消醫療定點單位,實現看病就醫的自由性,另外,在醫保資金方面,應更為可跨區域調動,以減小醫保的地域性問題。
如若將大眾收入用途粗略歸結為儲蓄與消費,那么,社會保障制度勢必會影響大眾的消費與儲蓄決策,因此,必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轉移,促進收入的再分配,解決民眾生活的后顧之憂,促成國民的消費水平及消費能力。
經濟新常態下,為確保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就必須對社保體制進行改革,積極解決其暴露出的問題,如建立科學的支付體系、預防重復體系、降低參保基數等,以實現在新經濟背景下,解決民眾生活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