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敏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從全面營改增到增值稅稅率的調整,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并且已經進入到尾聲階段,標志著流轉稅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減稅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所得稅一直都在改革。而有著調節收入分配職能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卻非常緩慢,前段時間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和增加子女教育、醫療費用等專項扣除,這是個人所得稅改革前進的一小步,但卻是遠遠不夠的。個人所得稅作為我國重大稅種之一,在增加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差距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征管效率低下。稅收征管流于形式。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額的比重是非常低的,這對財稅體制的完善非常不利。當前我國企業稅負已經達到了不堪重負的狀態,減輕稅負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舉措,在保持必要的稅收收入的前提下,必須提高個人所得稅收入。如何提高?首先就是采取措施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效率。
目前世界上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主要有三種: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和分類與綜合所得稅制,我國采用的是分類所得稅制模式,分類所得稅制是將納稅人不同性質、來源的所得區分開,分別扣除不同的費用,按各自適用的稅率計算應繳個人所得稅。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計算簡單,征收成本低且能夠取得充足的財政收入,缺點是不能全面衡量納稅人的真實稅負能力,容易導致高收入者少繳稅,低收入者多繳稅,違背了稅收的量能課稅原則。我國最早提出要建立分類與綜合的所得稅制是1995年,至今已過去二十多年依然沒有實現。改革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除了稅率選擇和稅基確定等設計層面的原因外,稅收征管等操作層面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我國稅務機關一直以來都是重企業輕個人,緊抓企業所得稅而且稅收征管的設計也主要是圍繞企業,缺乏針對個人的長效穩定的征管機制。同時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式有源泉扣繳和自行申報兩種。源泉扣繳是分類所得稅制的基礎,它是指扣繳義務人在向納稅人支付所得時代扣代繳個人稅,在我國最典型的就是工資薪金所得由企業代扣代繳。自行申報是在滿足一定條件時納稅人自行向稅務機關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從實施以來經歷了數次調整,但效果并不明顯,個人所得稅的職能弱化嚴重。作為我國第三大稅種的個稅,2016年、2015年、2014年個稅所得占稅收總額的比重卻僅為7.74%、6.9%和6.19%,遠遠低于美國和日本等國。在當前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個人所得稅改革必須盡快進行,而征管效率低下是嚴重影響個人所得稅取得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個人所得稅首先要完善征管體系。
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個人收入的多元化,納稅人的收入不僅僅來源于工資所得,更多的是股票、利息等資本利得所得和財產所得。工資薪金這部分所得由企業直接代扣代繳,征管比較容易。但對于資本性所得和財產所得,由于我國沒有建立涉稅信息共享機制和財產登記機制,稅務部門并不能清楚知道納稅人有無這部分所得以及所得多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納稅人很可能隱瞞這部分所得,導致稅款流失,這也是我國個人所得占比較低的一個原因。
我國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我國總共對11類所得征收個稅,分別是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對沒有納入11類所得的不征收個人所得稅,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個人的收入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多的收入排除在個稅征收范圍之內。例如,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電子平臺的賣家的收入快速發展,但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個人所得稅類別,也就不用交稅。除此之外,分類所得稅制對不同來源的所得按不同的稅率征稅,這就導致了兩個納稅人即使具有相同的收入,負擔的個人所得稅也可能不同,與稅收橫向公平原則不符。
我國一直比較注重稅收實體法,而對程序法的關注度不是很高,稅收征管制度主要圍繞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設計和執行的,這兩個稅種的征管制度比較健全。而在個人所得稅征管方面主要依據《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與個人所得稅配套的征管制度不健全。比如個人非勞動收入登記制度、財產登記制度、個人所得稅清繳和稽查登記制度和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等。個人所得稅不像企業所得稅有大量的稅收優惠,比如企業當年的虧損可以由以后五個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抵減,類似的稅收優惠可以激勵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個人繳納個人所得稅沒有明顯的好處,也就不會激勵個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改革停滯不前導致征管制度的完善進程也停滯不前。
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難點主要在于信息采集和共享機制不完善,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收入情況不了解。2016年上線的金稅三期提出要實現國稅和地稅涉稅信息采集共享共用,目前為止在全國多地取得顯著的成績。2017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是為了履行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國際義務,規范金融機構對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的盡職調查行為。在這些大趨勢下,稅務機關應盡快與公安、金融機構和保險等部門協力合作建立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為個人所得稅由分類所得稅制向分類與綜合稅制改革打下基礎。
身份證號碼是公民區別于另一公民的主要標志,是個人從事社會活動中獨有的代碼,因此自然納稅人單一納稅號碼可以考慮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來建立。自然納稅人單一納稅號碼制度的建立使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的納稅號碼,個人從事任何經濟活動都要提供納稅號碼并要求相關部門將納稅人的涉稅信息都錄入系統中。這樣稅務機關通過自然人的納稅號碼就可以查到個人的所有經濟活動進而了解到個人收入的來源情況,形成個人納稅電子檔案,稅務機關通過這一制度可以快速查詢到個人所有相關涉稅信息,大大降低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成本。這一制度在開始建立時肯定會遇到諸多障礙,但這是個稅改革必然要經歷的,應該盡快建立。
根據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個人所得稅征管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要修改《稅收征管法》相關條例或者出臺新的法律文件。推進個人所得稅征管法制化首先要樹立法制的觀念,稅務機關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征收個稅,這樣可以避免與納稅人發生沖突,也可以推進我國法治化進程。同時要加強納稅人的自主申報意識,我國個稅征收主要依靠代扣代繳制度,而對于自主申報的納稅不是特別重視,導致納稅人自主申報意識淡薄。稅務機關可以加大應自主申報而為申報行為的處罰力度,使自主申報觀念深入人心。只有加強納稅人的自主申報意識才能擴大個人所得稅納稅主體,才能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的作用。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分類與綜合混合所得稅制,在改革之前建立以源泉扣繳為主、自行申報為輔的征管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在分類所得稅制下實行源泉扣繳既能保證取得足夠的個稅收入又能降低個人所得稅的征管成本,而且在當前的征管條件下要求所有納稅人都自行申報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應繼續以源泉扣繳為主。自行申報主要為高收入者設計的,將符合條件的納稅人納入自行申報的范圍內,同時也鼓勵其他納稅人自行申報,等將來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將多的納稅人納入自行申報的范圍內。建立以源泉扣繳為主、自行申報為輔的征管模式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