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焓煜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經濟的增長伴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勢在必行。環境保護稅最早出現在西方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立足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對水污染、大氣污染等污染類型征稅,以補償污染損耗的社會成本。不同于國外的建立稅制,我國僅在1979年確立了排污費制度,并在隨后的四十多年一直施行。不同于我國的停步不前,以OECD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早已跨過了末端處理的初設時期到達了從源頭控制的成熟期,并進一步提出了綠色稅制的概念,推動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實現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生態成本實現經濟紅利和環境紅利的“雙重紅利”。
1.實施環境保護稅是改善的生態環境的必要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往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弊端日益突顯,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嚴重限制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水體赤化,能見度不足五米,癌癥村的出現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表明,保護環境刻不容緩。政府應當采取一些強制性措施以抑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并且起到引導人們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稅收具有強制性,能夠起到督促人們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因此,我國有必要實施環境保護稅,以解決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生態環境。
2.完善環境保護制度的需要。過去的幾十年我國實施的是排污費制度。收費是一種管制型的制度,收費對象是被動的接受者,缺乏主動性,沒有形成相應的自覺意識。收費對象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尋找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減少自己污染損耗應當支付的社會成本。因而,我國需要一個具有約束性的機制來確保環境保護目的的實現,環境保護稅制度恰好能滿足這一需求。環境保護稅制度同時具備約束和激勵兩大功效。稅收的強制性確保了環境保護制度的約束性。當污染耗損較高的征稅對象面對較高的納稅額,他是選擇繼續承擔較高的納稅成本,還是選擇革新技術,減少環境保護方面的支出。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企業更愿意選擇革新技術,一是為減少成本,二是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環保型企業),三是為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就是環境保護制度的激勵作用。外國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如一直施行環境保護稅制度的美國,它的汽車數量一直在不斷增加,但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比之前減少了。綜合上述,費改稅,實施環境保護稅是完善環境保護制度的需要。
實施環境保護稅是對環境保護制度的完善,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益之舉,但現行的環境保護稅存在一些不足,下文對此開展具體的敘述。
1.征稅范圍太窄。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稅僅在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噪聲四個方面進行征稅,僅實現了對“顯性污染”的監控,對于看不見的“隱形”污染沒有提及。
2.稅率設置過低。根據環保及稅務部門對部分省市的調查顯示,在企業應當繳納的稅款中,環保稅稅費僅占極小的一部分,占比不超過1%。雖然在排污稅改費的過程中,有調整相應稅率,將原排污費的收費上限調整為現行環境保護稅的下限,但與企業損耗環境帶來的收益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并不能對企業產生多大的約束力。
3.納稅人排除居民個人。現行的環境保護稅僅對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征稅,將居民個人排除于納稅人的范圍。相對于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居民個人基數更大,十多億的居民個人帶來的污染難以想象。不對居民個人征收環境保護稅,不能形成對居民個人行為的約束,更難以引導居民個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除上述原因外,不對居民個人征稅還將給環保部門和稅務部門的稅收征管工作增加難度。如,對于在自家進行規模養殖的農戶個人是否征稅?規模養殖應當納稅,但其擁有者是農戶個人,不對居民個人征稅,這給基礎執法部門增加了執法難度和困擾。
現行環境保護稅的稅收減免力度較大,當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排放濃度低于標準濃度30%的減按75%征稅,低于標準濃度50%的減按50%征稅。減稅的稅收優惠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調動納稅人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但長遠來看,過多的稅收減免會削弱環境保護稅的效果,造成新的經濟扭曲。
環境保護稅的全部收入劃歸地方政府所有,目的是為地方執行機構提供充足資金。但環境保護稅與地方政府之間存在一種“負激勵”效應,當將經濟發展、績效水平與單獨的環境保護稅稅收收入放一起比較選擇,更多的必然傾向于前者,這時環境保護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是環境保護稅由地方獨享的一個弊端。還有一點弊端是,當污染覆蓋面積廣,甚至是波及全國,各地方政府很難協調一致的進行有效治理。
為使得環境保護稅能更有效的發揮其作用,需要相關稅種的輔助。環境保護稅的相關稅種有資源稅、消費稅、以及耕地占用稅,其各自都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資源稅僅將原油、天然氣、煤炭等納入征稅范圍,征稅范圍過窄。除資源稅外,消費稅也存在征稅范圍偏窄的問題。耕地占用稅的不完善體現在定額稅率較低,也就是占用耕地改為建筑用地所需支付的成本相對于建筑完工后取得的收益來說是極小的,不能起到遏制過度開發耕地資源行為的作用。
環境保護稅以污染當量數為計稅依據,污染當量數的計算不僅需要依據專門的監測設備的測算結果,還需要專業人員進行繁復的計算,最終才能得出應納稅額。環境保護稅稅額的計算給執行機構和納稅人都帶來了較大的負擔。對于納稅人,要求安裝自動檢測設備或者委托第三方檢測,這給納稅人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還要求納稅人自行申報相關信息,并對相關數據負責,這要求納稅企業的相關員工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增加了納稅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對于執行機構,測算復雜,工作量大,監測成本高。
1.擴大征稅范圍,將征稅范圍從僅對”顯性污染”征稅擴展到對涵蓋“顯性”及潛在的“隱性”兩種性質污染源征稅。
2.適時調整稅額,提高稅收下限。結合各地區納稅人稅收承受能力和環境破壞程度設置差別稅額,以改變“寧愿繳費或繳稅也不愿意治污”的狀況,真正起到激勵納稅人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作用。
3.適時將居民個人納入納稅義務人范圍,引導人民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為保護環境,促進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適時取消稅收減免政策,學習英國的LCF體系,批準建立非營利性環保機構。納稅人申報環境保護稅時,可填寫其資助的環保機構的注冊碼及資助金額,即可獲得相應減稅。除此之外,環保機構將公布納稅人資助信息,國家將對表現突出的納稅人給予表彰,納稅人可獲得相應榮譽,提升納稅人的聲譽。
對于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固體廢物污染和噪聲污染,相較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容易掌握其污染狀況,找到污染成因,采取對應措施進行治理。而對于流動性強的、涉及范圍廣的水污染、大氣污染,更需要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戰略部署。
一是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將資源按自然屬性、稀缺程度以及采取利用該項資源對環境的損害程度劃分進行區別征稅。二是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將其他尚未進行征稅的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三是提高耕地占用稅的稅額標準,提高建設用地成本,遏制對耕地資源的掠奪。
現行的環境保護稅對征管部門和納稅人都提出較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環境保護稅的效率。基于這個問題,政府部門應當鼓勵建立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動社會力量,從而降低政府的監管成本。同時,相關部門應當簡化污染當量數測算方法,對納稅人進行培訓,提高納稅人自主申報納稅的能力。
環境保護稅是一種良性善治的稅收制度,它的實施對于我國治理環境污染和構建綠色稅制具有重要意義。雖然我國的環境保護稅收體系處于初步建設階段,但我堅信只要不忘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初心,我們將建立起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