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濟陽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1400)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把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農村深化改革,不斷加強惠農政策力度,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關鍵問題。十八大期間,我國在“三農”建設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獲得了諸如: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雖然我國在十八大期間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當前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發展遠遠滯后于城市的問題仍然存在,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腳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關鍵所在。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支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的強力支撐,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柱力量。只有深化農村金融創新,運用金融科技為“三農”提供“源頭活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提供優質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才能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助力實現的鄉村振興目標。
目前,我國城鄉二元化問題依然嚴重,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目的就是為了使社會資金、社會人才流向鄉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但隨著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改制,其原本所肩負的支農職能、支農責任也正在淡化,利潤最大化成了改制后農村金融機構追求的主要目標。面對數額小、成本高、風險高的鄉村市場貸款現狀,農村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與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多數選擇了扮演“抽水機”角色,將服務“三農”的信貸資金抽離了農村市場,轉向了城市及大中型企業,造成農村信貸資金嚴重外流,“三農”發展供血嚴重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城鄉資源配置的失衡。
我國“三農”現代化改革實施以來,農村的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農業在生產組織形式、農產品種類及生產方式上都呈現出多樣性和科技化發展。然而,在農村設立的金融機構網點的基礎設施配置較為落后,功能服務相對單一,難以滿足新的變化需求。一方面,農村金融產品主要是提供儲蓄、貸款、結算金融服務。例如:農戶在辦理貸款業務時,農村金融機構往往在信貸額度及方式等與農戶需求不相宜。另一方,由于支農范圍的擴大,貸款期限的需求也變得不一而足,使得貸款的期限也整體相對延長。然而,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多是為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所設置,貸款的審批周期較長、流程復雜,不適宜需要短期、頻繁、快速周轉資金的農戶。雖然,一些金融機構正在積極創新金融產品,但未能對鄉村振興形成持續的推動力。
一些金融政策在制定時只是從宏觀層面對金融管理做出了簡單的規定,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在落實實施時缺乏具體落實措施。同時,由于農村信息體系建設相對落后,存在碎片化管理的現象,各個機構間難以協調配合,從而影響了政策的實施與監管,不利于農村金融政策的全面落實,也不利于充分發揮其作用,這與鄉村發展要求不適應。例如:我國開展的扶貧信貸業務,一些人將其視為國家救濟,從而造成很多人忽視了其商業屬性,給金融機構帶來了過大的風險,嚴重削減了金融機構投入到農村信貸的積極性;一些地方將簡單的將信貸任務逐一分解落實,將其作為財政的救濟資金,也給金融機構帶來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金融機構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村金融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基于鄉村發展目標,立足“三農”經濟主體,真正扎根于農村市場,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首先,農村金融機構應增加供給的數量,拓寬供給渠道,擴大農村金融的規模及覆蓋面積。對“三農”進行資源傾斜及差別監管,適度放寬涉農業務的風險范圍,建立新型農業核算、考核機制,完善多元化新型農業融資渠道;其次,推進金融業務和產品服務的創新,改善金融產品有效供給的質量。農村金融機構應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需求,為其制定適合其發展的、差異化的金融產品。最后,農村金融機構應優化信貸業務審批流程,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等手段,重整信貸業務渠道和業務流程,建立高效的信貸投放網絡,為“三農”發展提供高效的金融供給服務和產品,從而提升農村金融供給的效率及農村金融的服務水平。
農村金融是“三農”發展的經濟血脈。鄉村建設要打破金融供給不足的僵局,突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能力差的瓶頸,離不開地方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要堅持政府支持和市場需求兩手抓,尤其是在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農業農村領域,更加要重視地方政府和市場二者的協同分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市場化為發展方向,要更好發揮地方政府的職能及作用。地方政府既要提升自身公共服務能力,也要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引導農村金融投入,避免損害“三農”利益事件的發生,同時,避免農村金融資本深陷泥淖無法自拔。另外,地方政府要加強與農村金融機構等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建立健全有效的協同助農體系,充分了解所在地區新型經濟主體的情況,從而幫助提升金融助農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國家層面來,可以進一步加強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惠農利農政策,加大財政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村發展的積極因素,調動“三農”發展的積極性。諸如:給予首次創業、返鄉創業農民工及回遷或者購置生產設備創業企業一次性創業補貼。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農村金融鼓勵政策。放寬縣域支行信貸業務審批權限,對創業集中農村區域鼓勵設立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提高農村金融的覆蓋率。同時,要加大政策的落實,進一步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扎根農村。諸如: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政策。通過這種渠道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減小金融機構到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經營壓力,降低其經營成本,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金融支農中來。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機構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應著眼于農業、農民、農村,農村金融機構優化自身格局,加強產品創新及協同合作,建立良好的金融體系;地方政府應平衡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國家可以出臺惠農利農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助力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