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銅仁科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十九大報告以鄉村振興戰略總攬三農工作全局,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這是在新時代對城鄉關系發展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著眼于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趨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下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
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社會極大地發展,取得了巨大的財富,不得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但同時也改變了我國的社會結構,農村青壯年不斷向城鎮流動,導致老人村、空巢村、貧困村和留守兒童村等“鄉衰”現象的產生,進而引起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很多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問題,如農業的質量發展不充分,農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不平衡;農業的效益實現不充分,生產的規模與效益不平衡;農業的生態功能發揮不充分,農業的生產與生態功能不平衡;小農戶分享農業現代化成果不充分,各類經營主體發展不平衡。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鄉村振興就不能順利實現。
我們過去曾經執行過很長時間的城鄉二元政策,通過犧牲農業保工業,犧牲農村保城市,實施工農剪刀差等措施,完成工業化所需的資本積累,推動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這種城市偏斜政策的實施,對于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的中國推進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是有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在此之后把這種政策固化,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調整,就造成了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盡管與之前相比,改革開放政策使農村與城市之間要素流動的藩籬被逐步拆除,但要素流動在收益驅動的作用下,幾乎是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造成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農村要素存量更是瀕臨枯竭,由此出現大面積的鄉村凋敝景況。農村與農民發展落后,是導致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須振興鄉村,才能確保城鄉一體,才能實現中國發展的全面性,這就是十九大報告里說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初衷。
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金融服務體系單一,信貸資金供給不足。國有商業銀行縣域的分支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為主,從農村吸收的資金更多地投向回報高的產業和地區。農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質不夠明晰,支農服務水平不高,對重點農戶和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支持不到位。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其業務范圍相對較窄,機構設置較單一,難以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農業生產發展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不能適應大眾消費者的變化,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糧食生產存在階段性、結構性過剩的現象;二是農產品質量不高,目前無公害農產品在生產和檢測上還沒有達到全覆蓋的程度,況且,無公害農產品要向綠色有機農產品轉型升級;三是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售價上升快,影響中低收入階層的人們的日常消費。
中國大部分農村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之身體健康的青壯年都去城鎮務工,導致農村留守的大多數是兒童、婦女和老人。這部分人文化程度低,小農經濟意識濃厚,缺乏農業技術知識,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農業技術素質都有所欠缺,這就直接影響農業技術的直接應用。另外,大多數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都有留到城市發展的強烈愿望,所學到的知識和思想并沒能運用到農村發展上。
城鄉融合的核心是城市和鄉村文化共存共榮。一方面,以規劃促進城鄉布局融合。明確縣級政府統籌城鄉規劃編制的責任,建立城鄉規劃融合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按照城鄉“定位不同、功能互補、有機融合、同樣美好”的理念,統一編制城鄉發展規劃,實行多規合一,統籌城鄉資源要素和管理政策,解決規劃城鄉脫節和制度的區域分割,以規劃融合促進發展融合。另一方面,以打通政策通道促進資金融合。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設置和擴大綠色農業、質量農業、休閑農業、三產融合等財政專項;創新投資建設、利益分配等模式,實施稅收、服務等的優惠和便利,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和農村。
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按股份制原則將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標準的商業銀行,待遇政策不變;對于經濟發展較緩慢的地方,應以合作制的形式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造。在改造農村信用社合作制的過程中,徹底改造產權制度是最為關鍵的。基于我國基本國情,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實行相互協作、人票對應、社區化、非功利化服務。將“農民參股,由參股成員管理,服務于參股農民”作為要求,使合作制特點和性質得以體現。參股農民具有農村信用社的所有權,充分發揮“三會”的作用,保障農民對農村信用社的掌控力,進一步建立科學、民主的產權制度。
珍惜并利用好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資源和條件,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瞄準“特”字,選擇能提供與眾不同的特色產品,積極推動,大力發展,形成本地具有獨特性的東西,使之贏得持久的競爭優勢,獲得超常的經濟收益。比如像銅仁梵凈山翠峰茶、石阡苔茶,因富含硒元素且品質好,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印江的食用菌,因其在梵凈山腳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獨特,生產的食用菌品質、產量都不錯,目前已成為當地特色、優質農產品。
目前,農村留守的中老年仍舊采用傳統種植模式,應發揮農技科研人員的作用對其進行技術指導,使其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充當中堅力量;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創造有利于農業發展的環境,吸引一批年輕農民工返鄉,將其在城市打拼開拓的視野、學到的見識用到農業生產上,成為農業發展的中堅、致富帶頭人;利用高職院校“訂單培養”等方式,將農村初高中畢業生培養成農業技術骨干,解決農業發展技術落后的問題。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堅持鄉村振興為目標,切實落實每一項政策,提高農村經濟發展,增強我國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