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朱啟才
(云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斷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創新型國家。在2018年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完善支持企業創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導各類技術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創新的投入力度在不斷增強,政府對企業研發的支持資金從2010年的5063.1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11923.5億元,增長了近1.4倍,政府的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長,同時我國研發人員數量從2010年的255.4萬上升至2016年的387.8萬。這充分表明在我國的政策引導下,從事技術研發的人員數量有了快速增長。隨著政府不斷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從研發投入來看,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從2012年的0.77上升至2016年的0.94,上升了0.17個百分點。
但是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陳彥斌等(2017)通過對《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百千萬排行榜(2017)》分析,發現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存在著研發投入強度不高、創新質量偏低等問題。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2.11%,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而韓國、日本等創新型國家的研發投入強度分別達到4.23%和3.29%,這表明我國的政策支持力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2016年我國研發投入前50強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為3.7%,美國創新型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為5.3%,這突顯出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動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我國產品創新質量相對較低、品牌效應不足,發明專利與發達國家差距懸殊①。
知識產權是產權制度中最核心的因素,對企業的創新起著關鍵性作用,沒有完備的知識產權制度,企業的創新優勢就難以轉化為其核心競爭力。吳超鵬等(2016)認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增強企業研發投資強度,也會提升企業專利產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企業創新水平的提高。然而在現實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還存在著一些缺陷。
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有關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中,依據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侵權企業的處罰和對創新企業的補償力度都略顯不足,這就不利于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發揮創新積極性,同時也加大了企業侵犯已有知識產權的可能性,最終造成整個行業、社會創新動力不足。另一方面,行政執法效率低下。在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執法過程中,行政執法地位較為突出,司法在整個執法過程中作用不顯著,這會為侵權企業實現權力尋租提供可能。同時,知識產權執法部門過多,權力分散,沒有形成統一、高效的管理體制,這會造成執法部門之間職能界限不清晰,嚴重降低了執法效率,抑制了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創新的激勵作用。
政府的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可有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陳玲等(2016)認為,政府研發補貼可以分配足夠的資源給企業,使企業創新風險最小化,從而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雖然我國的創新水平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政府補貼政策也存在一些問題。
1.晉升機制制約創新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現有的經濟體制下,政府官員晉升的主要指標是地方GDP和社會穩定程度。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實現晉升的政治目標,就會與當地一些企業產生“合謀行為”。一些企業可能創新能力不足,研發積極性不高,但是它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重要影響,同時還吸引著大量勞動力,肩負著增加就業,維持社會穩定的社會責任。此時,政府在實行創新補貼政策時就會有所偏袒,使得政府創新補貼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肖興志等(2014)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2.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現階段我國在推動產業升級方面,通常通過指導目錄將重點企業與普通企業加以區分,并以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措施來引導企業的創新行為。然而這種政府干預行為可能會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引發“道德風險”,扭曲企業的創新行為,降低企業的創新水平。政府不可能掌握企業的所有信息,企業就可能為了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而釋放虛假的創新信號,單方面的追求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果,最終會降低創新質量。黎文靖等(2016)研究發現,產業政策不僅不能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會造成我國創新質量整體下滑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事后監管機制。當一些項目具有高風險、高成本、高收益的特點時,私人企業不愿意進行投資,這時就需要政府的直接資助來進行項目研究。政府采取這種方式的目的在于讓研發創新活動的外部性效應最大化發揮,促進國家技術進步。我國目前實行創新補貼政策大多是事前補貼,直接補助給企業,不考慮企業是否研發成功。由于缺乏事后監管,沒有對企業的研發行為進行監督,也沒有相應的考核評審機制,從而降低了政策實施效率,沒有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
李后健等(2017)從實證角度研究發現,銀行信貸對企業創新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但隨著所有權國有比例的增加,銀行信貸對企業創新的積極影響會逐漸弱化。我國現有的金融支持制度體系存在著信貸歧視、融資功能不足等問題,都遏制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1.信貸歧視。大多數銀行更愿意貸款給國有企業。一方面,國有企業固定資產良好,可以作為抵押物,不用擔心出現壞賬風險;另一方面,政府也會給銀行施壓,對承擔更多社會性和戰略性負擔的國有企業給予信貸優惠,即使民營企業愿意承擔更高的利息時,也很少得到銀行的信賴,這就造成民營企業融資難局面的出現。但是在一些新興行業,民營企業的創新效率要高于國有企業,但由于融資困難,降低企業技術研發的積極性。相關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陳巖等(2016)認為,在我國“信貸歧視”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那些處于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雖然占用了寶貴的社會資源,但是沒有將其轉化為技術創新的動力。
2.融資功能不足。銀行通常擔心企業研發失敗,無力償還貸款,所以對企業創新方面的貸款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不多。據有關資料顯示,業主資本和內部留存收益是我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資金的主要來源,比例分別達到30%和26%②。在銀行向企業貸款過程,接近75%的企業需要擔保或者抵押品,同時也需要該企業在銀行擁有一定量的存款,這種貸款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如今企業創新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此外,當企業外部融資成本高于內部融資成本時,企業的研發投入數量就會受到限制。因此,貸款模式、金融品種單一以及貸款成本高都嚴重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
文化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對企業的創新具有重要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水平不僅會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企業家精神同樣對企業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當前存在的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質量低等問題與企業家精神缺失有著高度相關關系。葛紅巖(2010)認為,精神文化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因此,研究我國企業家精神文化缺失的原因,對于解決我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有重要意義。我國企業家精神的缺失有著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普遍關注的應試教育使得所謂的“人才”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方式,失去了創新精神。另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內容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使國人養成了一種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在解決現實問題時,缺乏創新思維和批判精神。這都會造成企業家精神的缺失,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
首先,堅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企業的創新活動本身就是一項高風險、高成本的活動,因此,應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對侵權企業的處罰力度,這對其他有關企業也可以起到一個法律震懾作用,同時也要加大對原創新企業的補償力度,從而保護企業的創新成果,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其次,為了解決部門職能分散、執法效率低的問題,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建立統一的執法機構,提高對侵犯創新成果案件的執法效率,從而更加有效地保護創新企業的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創新積極性。
1.改革現有官員的晉升機制。從官員內在激勵機制出發—改變我國官員的晉升機制,不再單純以GDP和就業率來衡量官員的政治業績,要運用綜合指標來對官員進行考核。比如用居民收入與分配水平來考察官員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業績;用地方政府在R&D方面的財政支出來衡量該任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從而使官員之間的競爭機制從“GDP”單一指標到“以創新為核心”綜合考察的轉變。這樣,政府才能把企業的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最終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水平。
2.完善補貼制度,提高研發創新效率。創新補貼政策是政府鼓勵創新的重要措施,首先,政府在選擇研發項目和補貼企業以及補貼金額時,要設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慮研究項目的經濟性、創新性等因素,深入分析企業的研發水平,最大限度減少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其次,加強外部監管以提高研發資金利用效率。政府將創新補貼資金發放給企業之后,要加強補貼資金的使用監管,給出具體的研發期限,定期量化考察。同時,也要讓企業及時公布研發資金的使用情況,建立規范的懲罰制度,對惡意騙取政策資金支持的企業,給予嚴格懲罰,保證創新補貼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1.加強信用制度建設,打破信貸歧視。銀行不愿意貸款給民營企業是擔心民營企業不能按時歸還貸款,帶來壞賬風險,從而影響自己的盈利水平。因此,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制度,將民營企業歷次的信貸情況記錄在案,并且努力做到將企業的信息公開化、透明化,保證銀行在貸款時可以隨時查詢企業的信用狀況。同時建立違約懲罰機制來約束個別企業惡意違約的行為,減少風險發生概率。最后,政府應該引導銀行公平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消除信貸歧視,給予二者公平的發展環境,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使其可以大膽進行創新研發投入,進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2.發揮銀行融資中介作用,引導銀行加大科技貸款力度。由于創新活動的長期性,高風險特點,銀行會對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項目貸款出現“惜貸”現象。此時,政府就應該充分發揮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讓銀行充分了解研發企業的成長空間和未來價值,從而支持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此外,銀行相比其他金融主體,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時可能更具有優勢,通過銀行可以將不同的金融主體有效地聯系起來,給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多的選擇,最終實現共贏。
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環境,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首先,打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培養創新思維,逐步形成“雙創”的社會氛圍,進而提高國民的創新意識。其次,政府應該明確產權的劃分標準,確立創新主體對創新成果的所有權,加大對創新主體的獎勵力度,鼓勵更多的人才從事研發創新活動。最后,充分發揮市場競爭作用,培育企業家精神。政府要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使社會資源流向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最大限度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積極性,最終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注釋
①2011-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
②http://www.maigoo.com/maigoocms/2010/0710/3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