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晨
(天津市武清區南蔡鎮中學,天津 301700)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成果較為顯著,“新三板”市場儼然成為資本市場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發展態勢之猛、發展數量之大都是業內人員沒有預料到的。2015年可以稱為“新三板”市場實現“井噴”發展的一年,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顯示,“新三板”的掛牌企業已經接近5000家,總股本已達約2900億股,流通股本也到約1000億股,同時資本分布在各行各業。“新三板”市場憑借其小巧、靈活的資本特征,還在吸引著大量的投資者。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券業協會在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推出了股份報價轉讓系統,在股份報價轉讓系統掛牌交易的公司均為非公開發行股份的企業。為與之前主板退市下來的上市公司進行區分,故稱作“新三板”。
從行業規模來看,創業板的市場規模要高于新三板;從信息披露制度而言,創業板的信息披露制度更為嚴格;從財務角度來看,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準入門檻較高,非一般科技型中小企業所能企及的;而從掛牌及發行方面來看,創業板與主板的發行制度相同,而新三板則是非公開發行,這是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發展,“新三板”市場已經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是市場規模較小,市場流動性較差,還是成為阻礙“新三板”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市場交易總量萎靡,交投疲軟,有時還會出現零交易的現象。市場規模小,兩極分化的現象較為嚴重,有的掛牌企業甚至出現長期無交易的記錄,導致“新三板”市場有時處于“消極怠工”的狀態。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點因素:一是“新三板”的企業性質決定了市場發展規模偏小;二是很多企業不了解“新三板”的機制,參與積極性不高;三是行業內的投資體系不完善,不能激發投資者熱情。總之,“新三板”市場流動性較差受限于多方面原因。
我國的“新三板”市場不同于美國股市的發展機制。美國從主板、創業板以及三板市場的資本流通能夠保證在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我們可將這種狀態稱之“正金字塔”形態,造就此種形態結構得益于美國市場完善的市場機制,該機制實現了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及轉板的綠色通道。但是這種綠色通道在我國并沒有,很多企業達到了主板的準入資格之后,必須先從“新三板”退市,然后重新經過IPO,才能重新進入主板、創業板或者中小板。這種機制不僅增加了企業在入市的費用,還浪費了企業大量的時間,大大的制約了我國中小型企業未來發展的道路。這也是導致“新三板”市場規模較小的主要癥結。
“新三板”市場相比于主板市場來說,其準入資格是相對較低的,準入資格較低就會造成高風險。但是很多投資者對“新三板”的認知不全面,風險意識淡薄,容易增加資本流失風險。除了場內資本市場的風險外,“新三板”還存在下幾類風險:運營風險、信用風險、資本流動風險、用戶信息安全風險。如何降低場內資本市場的風險,同時還能控制其他風險對整個“新三板”的影響,將是相關責任方需要急需解決的又一問題。
眾所周知,“新三板”市場擴容是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將全國所有類似于北京中關村科技園的園區都納入市場內。我國現有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經達到了相當可觀的數值,而且我國現有的高息技術產業基礎準備工作已經走向相對成熟的道路,這是擴大試點的重要基礎環節。筆者認為,可對現有的科技園區進行資格審查,準許滿足標準的園區進入市場,以此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待此項試點工作逐步成熟之后,還可將具備相關資質的優質型科技中小企業納入市場當中,以此實現建設全國性場外市場的戰略宏圖。將“新三板”市場規模做大做強,將市場影響力提升到全新的檔次。
完善現有的市場監管體系,有助于降低市場風險,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筆者認為,為了保證市場的良好運轉,我國的“新三板”市場應該采取全國統一監管、協會間接監管、各地政府不斷監察三方合作的模式。具體而言,我國的證券主管單位應該對市場的總體原則進行把控,例如:注冊制度、發行制度、交易準則、結算準則等方面進行把控,并建立宏觀的總體管控體系;而協會則要對各個管理機構進行監督審查,并對市場中的各個交易活動和人員信息進行評估,給出評估性報告,以此給投資者提供參考性更強的信息。三方協同管理有利于提升整個行業的監管力度,同時還能降低市場的管理成本和組織成本,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時,還能依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現有管理措施。
做市商即為買售雙方不需要等到對方出現,只要做市商出面承擔一方的風險,就可以達成交易。這種體系來源于美國,有利于提升買售雙方的交易速率,同時還能增加整個市場的流動規模。做市商通過源源不斷的買售環節增加市場流動規模,并從中獲得差價利潤。這一體系的建立,有助于長期未進行交易或者交易額較低的企業。借助第三方結構的專業指導,能夠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各個企業的真實科技水平和資金情況,有利于投資者掌握整個市場的動態。對增加市場規模,保護投資者基本權益都有著積極作用。
我國目前缺乏綠色轉板通道,這嚴重阻礙了企業在市場中發展的速度。雖然建立綠色轉板通是一條長遠的道路,但可以先讓“新三板”市場中優質企業直接轉板到創業板和中小板,并依據市場發展情況,逐步放開轉板通道。例如:隨著“新三板”企業不斷成長壯大并達到相關板塊的準入標準,就可以直接申請轉板,只是將掛牌公司的股份和交易地點進行改變即可,不需要再通過層層審批,刪繁就簡是今后該市場發展的重要環節。
總之,我國現階段的“新三板”市場發展總體平穩,隨著資本的不斷涌入,未來市場發展仍是風險和機遇并存的。例如:市場發展中對于投資者的風險管理標準的界定,“新三板”的綠色轉板通道體系何時能夠建立。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并結合我國現有的國情,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創建一套適合市場發展的優質體系,著實令人興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