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強 陳 晨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520)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無形資產對國家經濟建設作用越來越顯著,許多企業開始認識到無形資產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因此規范無形資產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就顯得非常重要。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無形資產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對無形資產的理論方法進行研究,目前仍主要借鑒西方國家市場上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引進了國外的無形資產概念的確定、種類的劃分及評估方法[1]。
無形資產的定義是被特定主體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能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無形資產難以計量,且其經營管理與有形資產不同。中國資產評估協對無形資產的定義是:無形資產是指企業使用的,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非專利技術、商譽、商標權、專利權等。其主要特征有:第一,無形資產的形成需要依托有形資產的經營活動。比如,伴隨著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產品市場份額與銷售規模的擴大,就會形成其獨有的品牌與銷售網絡;第二,無形資產的功能具有易變性,例如公司可以合理改變或增加其品牌的功能。第三,價值的不穩定性。無形資產的價值主要由無形資產收益的能力決定。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市場競爭和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無形資產的收益能力難以確定。因此,無形資產的價值具有不穩定性[2]。
1.技術成熟程度因素。技術類無形資產有著從發展到成熟再到更替的過程。通常來說,資產技術開發程度的越高,發展就越成熟,運用時的風險就越小,其評估值就越高;如果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工業化程度較低,就需要分析其技術成熟程度,實際評估時估測技術運用的風險,對評估值做出適當調整[3]。
2.成本因素。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產權變動的機會成本和取得以后的維持成本。即使無形資產的成本因素雖然相比于有形資產較為模糊,但可確指的取得與維持成本在無形資產中仍然占有較大比重[4]。
3.市場供求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無形資產的市場需求與應用范圍有關,當市場需要越大,評估值也就越高,反之,資產市場應用范圍越小,需求就越小,評估值則越低。同時,當某項無形資產在市場上可以由相同類型的產品代替,那么其評估值較低。反之,如果市場上沒有可以替代的同類產品,則產生壟斷利潤,其評估值較高。
4.轉讓內容因素。轉讓內容的因素可以分為兩種,即使用權的轉讓與所有權的轉讓。使用權轉讓的價格一般低于所有權轉讓的價格。在無形資產的轉讓中,我們一般指的是使用權的轉讓。使用權的轉讓也分為獨占使用權的轉讓和普通使用權的轉讓,無形資產的轉讓關系到了買賣雙方的利益。當買方獲得的權益越大,被轉讓的無形資產的評估值就越高;買方獲得的權益越小,其評估值就越低[5]。
5.類似無形資產的更新換代狀況。某項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一般取決于其損耗程度。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快,損耗也就越大,評估值越低。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慢,損耗越小,評估值越高。所以無形資產的損耗取決于產品使用產生的損耗和更新換代的情況[6]。
除此之外,同行業價格因素、效益因素等都會影響無形資產的評估結果,因此評估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提高評估結果的真實性。
無形資產的傳統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
指通過被評估的無形資產的現時完全重置成本(即以重新購進或創造無形資產時所需的支出費用)減去應減扣的貶值及損耗計算無形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由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乘以成新率得出無形資產的評估值。歷史成本(即最開始購置或創造無形資產時所支付的完全成本)具有易獲得性和可驗證性,它體現了資產的原始形成過程,易被人所接受,在實際的評估中,重置成本一般由歷史成本調整得到[7]。
市場法是在公開市場上選擇至少三個與被評估資產相同或相似的資產作為參照物,對比參照物的交易時間,價值影響因素和交易價格等差異,對價格進行調整,確定無形資產價值的方法[8]。
收益法指將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折算成現值來計算被評估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9]。收益法的優點是:第一,克服了無形資產成本的虛擬性給評估帶來的不便,同時也能用來評估收益與成本相關性較差的無形資產。第二,評估者站在購買者的角度確定各項指標,評估結果往往對接受方比較有利。第三,資產現行市場價值與資產預期獲利能力關系緊密,因此評估的結果較為準確。第四,運用時可以不考慮歷史成本,克服了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不完整的缺陷[10]。
在信息全球化和經濟時代的飛速發展之下,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方式十分靈活。通過經濟環境的變化,管理者會對資產管理進行適當調整。由于某些無形資產如特許權、專利權等的不確定性,采用傳統評估方法評估可能與無形資產資產真實價值相差較大。因此介紹三種無形資產評估的現代方法:期權定價法、成本收益雙折現法、復合成本法。
1973年美國金融學家Black和Scholes用無風險套利技術創立了不付紅利的歐式期權定價模型,從金融期權到實物資產都可以使用Black-Schol期權定價模的應用。實物期權就是以期權概念定義實物資產的選擇權,即投資者在長期投資決策后擁有的,也是投資者持有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以一定的價格取得或出售某項資產或進行某項經濟活動的權利[11]。通過對實物期權定價模型的修正和改進,可以得到無形資產評估的期權定價模型。
成本收益雙折現法適用于易于獲取歷史數據的無形資產。成本收益雙折現法先將被評估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折現,再減去應扣損耗,加上使用過程中的價值積累和超額預期收益現值,計算被評估無形資產價格的方法[12]。
成本收益雙折現法的計算公式是: 無形資產評估值=超額預期收益現值+歷史成本折現值+使用過程中的價值積累-實體性貶值-經濟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第一,使用過程中價值積累,即無形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的投入積累。第二,歷史成本折現值。對于易于獲取的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數據,按照其歷史成本,根據一定利率折現后的數據。第三,實體性貶值,指資由于產在使用中或閑置時因本身磨損或老化等因素造成的實體性損耗引起的貶值。第四,經濟性貶值,指資產本身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價值損失。第五,功能性貶值,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更加成熟的無形資產,使原有的無形資產部分或全部失去使用價值而產生的貶值[13]。
復合成本法是通過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效用大小和稀缺性三個因素評估無形資產的方法。因為無形資產的復合成本是效用系數除以稀缺系數,所以無形資產的價值是由稀缺度、勞動量、效用性3個因素決定的[14]。
1.效用性。無形資產的效用性可以分為兩種:生產資料的效用和生活資料的效用。當系數越大時效用就越大。無形資產效用系數的確定可以由專家及評估技術人員的經驗和估算確定。
2.稀缺度。稀缺度由稀缺系數表示,系數越小時表示越稀缺。它還包括了市場上無形資產的供求關系[15]。實際操作中一般將稀缺系數定在0.01-1之間,理論上稀缺系數存在為0的情況,但稀缺系數為0時實際意義不大。而當系數為1時,表示供求平衡。它可以很好地解釋無形資產價格和成本背離的現象,在評估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勞動量。由于無形資產的特殊性,在研發的過程中,只有包含最小勞動量的無形資產交易才最容易成功,未實際研發成功的無形資產所耗費的勞動量不能計入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師在實際操作中應當多方面收集整理資料,綜合對比后選出最小勞動量。
評估師在對無形資產的評估中需要在不同條件下,根據不同資產類別選擇對應的方法。評估時首先需要建立起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體系,明確無形資產的價值影響因素和價值構成,隨著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不斷改進,我國的無形資產評估水平也將會越來越高。只有充分發揮無形資產的作用,才能促進了企業無形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創造出更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