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棣 韋柳玲
(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廣西銀行學校)金融系,廣西 南寧 530007)
2005年聯合國系統在宣傳2005小額信貸年時率先提出普惠金融,其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體系包括的幾個層次內涵:
1.普惠金融首先是一種理念: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總裁尤納斯教授說:信貸權是人權。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獲得金融服務機會的權利。只有每個人擁有金融服務的機會,才能讓每個人有機會參與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2.為讓每個人獲得金融服務機會,就要在金融體系進行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機構創新和產品創新。
3.由于大企業和富人已經擁有了金融服務的機會,建立普惠金融體系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低端客戶甚至是貧困人口提供機會,這就是小額信貸或微型金融——為貧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為此,首先要在法律和監管政策方面提供適當的空間。其次,要允許新建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鼓勵傳統金融機構開展小額信貸業務。
2004年11月,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為了開展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的推廣活動,提出其宗旨是:“促進普惠金融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006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人民銀行正式使用了普惠金融這個概念,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商務部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與國家開發行等銀行合作,開展了“建設中國普惠金融體系”項目。人民銀行項目內容為普惠金融政策研究。
在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2016年1月,《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印發。
2017年5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7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普惠金融服務“小微”、“三農”及助力精準脫貧的功能定位,首次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體系框架認同的是將包括窮人在內的金融服務有機的溶入于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金融體系,過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務之外的大規模客戶群體才能獲益。最終,這種包容性的金融體系能夠對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包括過去難以達到的更貧困和更偏遠地區的客戶開放金融市場。
1.客戶層面。貧困和低收入客戶是這一金融體系的中心,他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決定著金融體系各個層面的行動。
2.微觀層面。金融體系的脊梁仍然為零售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它直接向窮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務。這些微觀層面的服務提供者應包括從民間借貸到商業銀行以及位于它的中間的各種類型。
3.中觀層面。這一層面包括了基礎性的金融設施和一系列的能使金融服務提供者實現降低交易成本、擴大服務規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進透明的要求。這涵蓋了很多的金融服務相關者和活動,例如審計師、評級機構、專業業務網絡、行業協會、征信機構、結算支付系統、信息技術、技術咨詢服務、培訓,等等。這些服務實體可以是跨國界的、地區性的或全球性組織。
4.宏觀層面。如要使可持續性的小額信貸蓬勃繁榮發展,就必須有適宜的法規和政策框架。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當局)、財政部和其他相關政府機構是主要的宏觀層面的參與者。
從2013年中央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以來,普惠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5年的時間,每年中央對農村普惠金融都有明確的指示和部署。就今年的2月5日,國務院發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鄉村;把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廣西有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8個,普惠金融開展5年來,這項惠及廣大農村貧困人口的政策,普惠扶貧的效果究竟如何,貧困農民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幫助,帶著問題和探究的心情,我們來到了廣西百色兩個偏遠貧困地區,開展調研,這里是廣西的深度貧困縣。
1.了解金惠工程。金惠工程是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組織發起,由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各地分支機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各分支機構、各省農村信用社分支機構、其他農村金融組織具體執行的全國性公益項目。
金惠工程是基礎金融知識普及工作一項系統工程,旨在提高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水平,應用金融知識獲得更好發展機會的能力。
2.調研農村信貸市場。農村信貸市場是國家扶貧貸款直接對接貧困農戶的重要渠道,對國家扶貧惠農政策執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我們這次調研的重點問題。
通過本次實地調研,了解貧困地區如何培育發展農村信貸市場;如何實施相關的金融扶貧政策,支農貸款的發放情況;農村信用體制建設狀況;農戶對金融產品的接受能力;農村金融服務的網點設備是否到位,使用情況如何?對留守家庭如何進行政策扶持。
3.調研金融知識普及宣傳情況。我們作為一所金融職業技術學院,每年會通過組織學生三下鄉或組織學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將金融知識宣傳到農村農戶家庭。
通過本次實地調研,了解試點學校的做法、內容,選培教師的構成,培訓方式;人民銀行以及商業銀行,在貨幣反假、個人征信、銀行卡、防范金融詐騙等做了哪些宣傳;在跨境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宣傳。
4.調研的其他問題。
(1)普惠金融項目實施五年所取得的成效,以及農戶的增收情況。
(2)農村金融機構的人員構成、學歷要求、人員招聘要求、專業要求、課程要求等。
2011年11月11日,廣西“金惠工程”在全國農村金融改革的試點縣田東啟動,到后來,特別是2015年以后,金惠工程在各貧困縣逐一開展,5年來,金融知識的普及,以及為農村農民提供金融服務,支持農民脫貧致富,在金融服務等方面,根據我們的調研,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1.農戶通過金惠工程,提升自己的金融意識和金融素質。由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大力開展農村金融教育的金惠工程,旨在通過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推動農村金融創新,改善農村信用和金融環境,提高金融服務在貧困地區的可獲得性,“給窮人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金惠工程的目標是用10年左右時間,在我國中西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通過在農村進行金融知識教育,促進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助推扶貧脫困工作的展開。為此,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組織編寫了針對農村農戶進行金融知識教育的兩本教材。
由中國農業銀行提供資金支持,組織專家撰寫《金融知識伴我成長——農村中學金融知識普及讀本》,利用學生在校集中學習的階段,培訓他們系統、規范地接受金融知識教育,這些學生畢業后會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他們很快會成為農村地區使用金融服務的主要人群。
《金惠工程農戶教材》是面向廣大農戶的教材,宗旨是:用愛心和時間傳播金融知識,依托普惠教育改變貧窮命運。利用志愿者向農戶宣講,開展金融知識、貨幣反假、防范金融詐騙以及金融服務和產品宣傳、宣講,讓農戶學會運用金融致富,當好誠信客戶,提高農戶整體的金融意識和金融素質。
2.貧困農戶通過申請政府扶貧貼息貸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扶貧貼息貸款是國家確定的政策性優惠貸款,貼息對象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扶貧龍頭企業。另外,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也可以得到國家政策性優惠貸款,大學生二年內回村創業的,也可以申請國家政策性優惠貸款。這一政策性優惠貸款主要是支持“三農”、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讓貧困地區的農民盡快實現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扶貧貼息貸款多年來通過政府、銀行和企業三方的協調和運作,為農村貧困農戶解決了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獲得了政府的貼息貸款,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特點,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有養殖桑蠶脫貧的農戶,有養牛達到脫貧的農戶。扶貧貼息貸款操作運行取得一定成績,效果顯現。
通過這幾年扶貧貸款的運用,達到扶持農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目標,農戶增加了收入,也能保證貸款的按時償還。
3.貧困農戶通過便民金融服務點,獲得便利的金融服務。我們走訪調研的兩個貧困縣的農信社、農商行等金融機構,以建立便民金融服務點,為偏遠的貧困農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其中的一個縣有280個自然村,建立了15個金融服務站,主要是登記貸款需求等;每個自然村都培育一個信譽好的商鋪,建立便民金融服務點,該縣達到了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普惠基本服務全覆蓋。
便民金融服務點設有保險柜、刷卡機等硬件設備,主要是滿足偏遠農村地區的農戶辦理日常支農惠農補貼支取、小額現金存取及轉帳、用戶余額和交易明細查詢、自助繳費、口頭掛失、存折補登等各類基礎金融業務需求,為偏遠農戶提供了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站、便民金融服務點極大地便利了偏遠農戶享受國家扶貧貸款的發放和使用,推進了扶貧貸款服務貧困農戶工作的順利開展。
4.農戶通過三農金融服務室,獲得貨幣反假、金融詐騙等知識。在金融服務站、便民金融服務點內,設立金融知識宣傳書架或書屋,農戶可以通過這里的宣傳資料,獲得金融知識、貨幣反假、反金融詐騙以及家庭理財投資規劃等一系列金融知識,這是向農戶普及金融知識、提高農戶金融素質,提高農戶的金融風險意識、金融法制觀念和信用觀念的主要手段。
1.金惠工程的推進顯出資金、人員不夠充足。調研中參與培訓的教師反映,教師、教材、志愿者都需要一定經費保障,但在金惠工程的具體實施中,顯得資金不夠充足,教材發放數量有限,受眾學生只有247人,相對于廣大的農村人口,還是遠遠不夠的;參與培訓的工作人員明顯不足,感到壓力很大。
2.貧困農戶貸款征信有難度。調查中發現,農戶的農業生產缺乏持續的盈利記錄和完整的交易信息,使得其農業生產行為的可靠性難以納入金融機構評估體系,這對貧困農戶進行征信增加了難度,農村地區市場主體征信數據覆蓋不足,降低了“三農”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農村信貸,對大多數貧困農戶還是有不小的距離感,很多貧困農戶不敢不愿接受貸款,沒有建立利用金融工具致富的理念。
3.貨幣反假、防止金融詐騙需要長抓不謝。調查中,聽到幾個農戶被騙的案例,除了對這些被騙農戶感到痛心外,還是要加大對貧困農戶貨幣反假、防止金融詐騙的宣傳力度和密度,讓農戶增收致富的獲得的財富,有安全的保障。基礎金融工作人員很希望學院能編寫防范詐騙案例,與他們聯合進行宣傳,這也是金職院為金融扶貧應盡的一份責任吧。
4.農村急需的基層金融服務人才亟待解決。調查中我們聽到,有一個縣的邊貿口岸,開展外匯業務,2年都沒有招聘到專業人才。目前廣西有8個邊境縣與東南亞國家接壤,雙邊沿路陸邊境有5個國家一類口岸,7個國家二類口岸,25個對邊民貿易互市點,沿海有4個邊貿碼頭,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后,主要口岸及邊貿點的邊貿更加火爆。對金融基層工作人員需求加大,農村急需的基層金融服務人才亟待解決。
通過對金融企業的調研,我們對普惠金融扶貧工作也有了一些思考,為關注、研究我國農村貧困農戶脫貧工作的人員以借鑒。
組建國家層面的普惠金融業務主管部門,制定相應的監管條例、規章制度等,明確普惠金融業務的界定、準入、退出和監管等市場化運作機制。立足于普惠金融業務的培育和發展,國家撥出財政預算建設政府公共數據、反欺詐監管、業務共享等技術平臺。
普惠金融在商業盈利目標和社會責任目標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商業銀行在辦理普惠金融業務時,簡化業務流程,降低服務鏈條,切實推進普惠金融落地生根。同時要大力發展移動支付、智能投資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不斷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切實滿足偏遠農村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由于農村合作社、加工企業和個體農戶信息分散、缺失,使得農村農戶相應的征信體系處于缺失狀態,政府機構組建專業團隊、聯合外部電商交易平臺、農貿交易市場、地方金融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進行征信數據采集試點、推動“三農”征信數據庫建設。
廣大“三農”金融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主體所能承受的資金成本較低,加上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機構信貸投放額度不高,迫切需要國家發揮金融政策引導優勢,對“三農”金融市場予以定向資金支持。
基層金融機構希望聘用的人才,專業知識夠用,能吃苦,安心于本職工作。很多高學歷的大學畢業生根本無法安心在農村艱苦的一線崗位工作,造成基層金融崗位很難招到人才,即便招到,又很難留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