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晶
(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甘肅 隴南 7460000)
近年來,隴南市旅游產業緊抓大眾旅游加速升溫的重大機遇,深入落實市委“433”發展戰略中“在旅游業發展上集中突破,引領非公經濟發展”的發展思路,立足隴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交通區位優勢,緊抓“一帶一路”、“甘肅向南發展的橋頭堡”、“南向通道”建設等略機遇,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增加了群眾收入,實現了旅游扶貧旅游富民。
各縣區聚焦發展定位,因地制宜探索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當前,宕昌縣、康縣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縣,成縣、兩當縣已被省旅發委批準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
一是全面推進官鵝溝大景區建設,成立官鵝溝大景區管理委員會、官鵝溝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創建國家5A級景區提升規劃。二是正式啟動天池大景區建設。與省公航旅集團簽訂了《文縣天池大景區合作開發協議》,總投資10億元,推進天池大景區全域全產業鏈開發。三是進一步優化大景區開發環境。通過項目整合,招商引資和社會融資等方式完成景區基礎設施投資18.1億元。
一是政府引導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和行業標準,整合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創辦示范點引導,實施“百村千戶萬床”工程。二是依托已建成的2062個美麗鄉村,優先規劃建設旅游公路景區內道路和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三是探索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花橋模式,“幫扶單位+支部+公司+農戶”的鳳凰谷模式,“合作社+農戶”的鹿仁模式。
一是組建市屬投資平臺,引導旅游開發方向。根據全市旅游發展戰略,先行推進康縣花橋溫泉賓館、宕昌縣管鵝溝隧道、自駕游營地、文縣天池大景區開發等項目建設。二是重點扶持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萬元,各縣區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萬元的旅游發展基金。
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稅收收入同比增幅12.95%,占大口徑財政收入的83.30%。主體稅種呈現“三增一降”的特點,其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均呈現增長態勢,與去年同期相比較,分別增長17.09%、6.92%、4.62%,四大稅種入庫貢獻突出,占稅收收入入庫總額的82.89%。
以上半年為例,采礦業累計入庫同比增長14.80%,增收6539.10萬元;批發零售業同比增長1.04%,增收420.85萬元;建筑業同比增長4.24%,增收1642.41萬元;制造業同比增長28.36%,增收8181.71萬元;房地產業同比增長65.32%,增收9101.43萬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32.54%,增收2607.76萬元;七大行業稅收入庫總額占稅收收入總額的90.01%。
由于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市旅游產業開發起步晚,發展基礎弱,目前全域旅游發展仍處在低層次、低水平的起步階段,與周邊市州尤其是旅游發達地區還存在明顯差距。
部分區、縣存在“旅游投資大、開發建設困難”的畏難思想,對于旅游業拉動整體經濟的認識不足。同時,部分職能部門因土地、環保等問題造成旅游業集中突破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機制、體制也僅限于形式,尚未形成高效有力的行政推動體系。
隨著高速、鐵路、以及機場的建設,隴南外部大交通得到有效緩解,基本滿足“進得來、出得去”的要求。但隴南地域廣闊,山高谷深,優質旅游資源分散,公路等級低,內部道路交通基礎薄弱,且多為往返路,嚴重影響了旅游龍頭項目的輻射能力。
旅游人才缺口巨大,不僅表現在“量”上,也體現在“質”上,尤其高端專業管理人才更為緊缺。相對而言,雖然普通旅游從業人員供給充足,但因專業培訓有限,旅游從業人員普遍素質不高,服務意識不強,嚴重影響了隴南旅游服務的整體質量。
以全域旅游規劃為統領,統一歸口縣區以及旅游項目規劃審批權限。構建“以大景區為支撐,以中心城市為基礎,以鄉村為走廊”的全域旅游架構,推動全市城鄉協調發展。
綜合旅游資源及空間分布特點,統籌協調全社會力量,整合各方面資金,培育隴南“十景”,為全域旅游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積極推動旅游與中醫藥養生、自駕騎行、體育賽事、工業觀光、農業體驗等領域的融合發展,不斷探索開發旅游新業態,激活隴南旅游潛力。
以骨干公路為基礎,按照旅游風景道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大景區連接公路,鄉村旅游公路的質量,形成跨縣區旅游環線。
依托隴南師專的師資力量,增加旅游專業招生規模,全社會開展鄉村旅游培訓工作,全面提高旅游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