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廣東省財政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 528000)
自2005年世界第一家p2p公司zopa在英國成立,到prosper,lendingclub在美國成立,p2p在美國快速發展。我國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貸,之后宜信,人人貸、際金所等如雨后春筍快速崛起,國內P2P的主力借貸群體是很難在傳統金融機構迅速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主以及工薪階層甚至學生群體等,這類用戶被傳統金融機構視為資產狀況不好、信用度和還款能力較差,他們轉戰到P2P尋求資金,成為P2P的主要對象。國內很多P2P網貸平臺由于沒有辦法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借款人信用進行全部的了解,很多p2p平臺采取了直接參與借貸交易的一方,無法發揮純粹的“中介機構”職能,成為投資人的擔保方,甚至部分平臺因介入交易債權轉移形成“資金池”成為非牌照的“銀行”,引發非法集資亂象。隨著越來越多資本涌入到這個行業,競爭開始加劇,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平臺上來,各個P2P通過介入平臺保障投資人的本金,部分P2P甚至保障利息,更加深了金融系統的安全隱患。自2016年始,央行開始對P2P平臺的相應問題進行監管,針對p2p平臺問題,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監管:
p2p網絡借貸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小額貸款的問題,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展迅速。監管總是落后于平臺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一直未規范P2P網絡借貸,其進入的法律門檻相對較低,平臺的建立也無需花費大量成本。對于投資者而言,P2P網絡借貸相對于傳統投資理財方式,真正實現了“零門檻”,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資金青睞。截止2018年8月,p2p網絡借貸正常運營數量為1645家,8月份問題平臺新增數量171家,累計2286家問題平臺,148家提現困難,49家停業,18家跑路。平臺自身在面臨危機時能否有足夠的資金成為平臺是否存在運營運營的重心。實繳注冊資本的門檻,成為懸掛在P2P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之前P2P網站的進入門檻過低,甚至一些平臺只花幾萬元搭個網站框架便可上線運營。如已經跑路的網金寶、融信寶、周道財富等等它們大多數公司注冊類型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主,基本就沒有門檻,注冊后立刻就能掛上P2P項目,實際上連擔保公司都沒有,更談不上對投資者的資金保障。提高實繳注冊資本,嚴格加強新注冊平臺的注冊資本金,對已經注冊的網貸平臺實繳資本金進行審計,追繳資本,提升平臺自身安全性。
p2p平臺以其高收益率,小額、多樣化的業務,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平臺吸收的大量資金構成極大的誘惑,2015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了P2P平臺信息中介的地位,禁止自融、禁止銷售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托產品、禁止歸集客戶資金、禁止推廣線下理財業務、禁止自擔保、禁止發放貸款。這一辦法的出臺,主要是針對之前很多p2p平臺利用自身吸收的客戶資金設立“資金池”,推廣自身業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客戶資金的風險,不利于平臺經營的穩定,違背了金融企業“中介人”的身份。
互聯網金融監管納入央行監管體系已經緊鑼密鼓進行,相關法規也在完善中,銀監會分別于2016年底和2017年初,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2017年8月25銀監會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信息披露內容說明》,對p2p網絡借貸平臺企業設立最為嚴厲的監管標準,嚴格限定其“中介人”的身份,確定客戶資金的安全。只有足夠嚴厲的監管標準,才能篩選出真正的P2P,偽P2P才會被加速淘汰,才能使得P2P行業回歸理性。
首創于西方的P2P是無抵押無擔保的純線上模式,進入中國后這種模式很難取得老百姓的認可。2009年上線的紅嶺創投開啟了擔保公司墊付本金模式,之后人人貸,則借鑒銀行的風險準備金制度,首創了P2P行業的風險撥備金墊付機制,“剛兌”(即平臺承諾保本保息)成為行業慣例,P2P進入野蠻生長爆發期,不少監管不嚴的小p2p平臺違約現象越來越多,網絡貸款亂象引起政府重視,網絡金融規范法規《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風險備付金與網貸機構的信息中介定位不符,應當逐步消化,壓縮風險備付金規模。”同時,“各地應當積極引導網貸機構采取引入第三方擔保等他方式對出借人進行保障。”這意味著,無論是風險準備金、風險備付金,都被判為“違規”,唯一可行的只剩下“第三方擔保”。拍拍貸在今年取消投資者風險準備金。PPmoney、玖富、愛錢進等平臺也取消了保證金模式,行業去剛兌成為大勢所趨。平臺還可以引入保險機構,對投資人的投資項目投保,保障投資人資金安全。
雖然自2016年央行對互聯網金融p2p平臺進行了一系列監管措施,平臺安全性大大提升,但依然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存在,如P2P備案未完、中國征信體系不完善,平臺透明度低,擔保機制也不完善,這些都是提升未來p2p平臺安全需要不斷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