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馳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在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的平臺期。與以往的快速增長、粗放式發展不同,新的經濟發展時期被稱為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征在于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轉向低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經濟發展驅動力由依靠資本投資轉向依靠創新驅動。在新的經濟形態下,面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全國各大本科院校,各大專業學科都在思考轉型的方向,而經濟與金融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與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建設緊密相連的專業,理應結合新的經濟發展趨勢,發揮自身的優勢,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經濟金融人才。
經濟與金融專業來源于經濟學專業與金融學專業的跨學科融合。最早開辦這個專業的是英國的幾所知名院校,以本科專業為主,大多數采取三年學制。例如愛丁堡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南安普頓大學。此外還有挪威商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國外的經濟與金融專業比較側重于培養學生應用數理學計量經濟學分析分析和解決經濟金融問題的能力和處理金融實務的能力。
國內經濟與金融專業建設起步較晚,由清華大學于2007年最先進行試點辦學,經歷四年的教學探索,教育部于2012年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正式加入經濟與金融專業。作為一門融合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新興交叉學科,經濟與金融專業一經設立就受到全國各本科院校的追捧,剛開始申報專業的2013年就有以清華大學和對外經貿大學為主的12所本科大學開辦此專業。此后幾年各本科院校熱情依舊不減截至2016年共有40所本科院校開辦經濟與金融專業。
經濟與金融專業作為一門經濟學與金融學的交叉學科,同時具備兩門專業的特點。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資源的獲取及有效配置的一門學問,不僅需要掌握大量的基本經濟學理論,還要會運用所學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經濟問題。而金融學則側重研究資金的融通、貨幣的運行機制,主要研究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以及個人、機構、政府等微觀經濟主體如何參與資金融通的一門學科,是經濟學分支出來的一門學科,比經濟學應用性和實操性更強。
但是經濟學和金融學任一專業單獨培養出的來學生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的掌握學科知識,不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經濟學專業培養出的學生具備扎實的經濟理論知識,較強的經濟思辨和分析能力,能精確的分析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和影響,但卻對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微觀金融市場了解不深,缺乏處理金融實務的能力。而金融學專業培養出的學生掌握與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相關的微觀經濟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側重于對資本市場的研究。由于缺乏對宏觀經濟領域的認識,特別是對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關經濟學領域不熟悉,則會導致過于偏重資本運營,投機過度,不能發揮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輸血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金融學領域不斷出現新的研究突破,金融市場改革與國家宏觀經濟息息相關,彼此交融。對于金融市場的產生問題需要用宏觀經濟分析的去全面看待,才能更加有效的發展金融市場促進經濟持久高效發展。經濟與金融專業就是在專業細化的背景下,立足于經濟學專業和金融學專業的融合上,結合兩門學科各自的特點,彌補局限不足之處發展而來的具有特色的創新專業。經濟與金融專業的設立順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需求,是對經濟學和金融學學科的極大補充,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全面了解掌握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和各種經濟分析方法,還要將能夠靈活運用于對實際金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不僅要能了解宏觀經濟運行規律還需要能解決微觀金融問題。先學習經濟學理論方法,充實自己的武器庫,然后運用所學理論方法來處理金融實務問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經濟與金融專業作為后起之秀,想要在與傳統的經濟學專業和金融學專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向著應用型本科專業轉型。作為一個新興專業,開辦經濟與金融專業的院校大多為省屬地區性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大多以滿足地方性經濟和金融人才需求為目標,那么這就為應用型專業轉型提供了很大便利。那么如何向著應用型本科專業轉型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應用性課程體系建設著手,總體改革思路如下:
首先,要深入企業調研,了解企業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真正需求,并以此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經濟與金融專業畢業的本科學生,將來主要的去向就是各類金融機構以及政府宏觀經濟研究分析部門。為了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在就業市場上有競爭力,做到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無縫銜接,就需要課程建設負責人以及專業老師深入到企業或機構去了解調研,滿足社會對經濟與金融專業人才的要求。
其次,加強經濟學理論基礎,培養學生對經濟金融問題的觀察分析及解決能力。經濟與金融專業雖然屬于經濟類專業但是專業方向是偏向金融的。比起傳統金融專業而言,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學生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掌握的豐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分析方法,這是普通金融專業學生不具備的,那么就應該在培養過程中強化這一特征。
再次,結合金融行業的相關標準以及各類金融資格證書的要求,推行“課證結合”。增強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的實用性,力求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為通過相關資格考試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結合地區經濟特色和學校資源,與當地企業合作設立特色專業方向。經濟與金融專業的開設院校大多為地方性本科大學,均面臨著向應用型本科大學轉型的壓力。與具有地方特色的企業合作量身定做專業方向,培養出企業需求的人才,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作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成長并發展起來的專業,經濟與金融專業無比契合現代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向。經濟與金融專業的發展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全國各個開辦此專業的院校不斷地探索、總結、完善,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新時代的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