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晗 本報特約記者 武彥
中國最早的古人類可能出現在212萬年前的黃土高原,著名國際科技期刊《自然》11日發表的這篇論文引起網絡熱議。由于國際上較公認的說法是人類起源于非洲,直立人最早離開非洲的時間約在190萬年前,而中國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結論不免讓人猜測:或許中國也是最早的獨立人類發源地之一?
如何證明是人類活動
報道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團隊在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玉山鎮上陳村新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上陳遺址。經過對地層和出土石器進行測定,這里的古人類生活年代約在126萬年前到212萬年前,極可能是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跡點之一。此前公認的非洲以外最早的古人類證據來自格魯吉亞的德馬尼斯,當地發現了185萬年前的直立人化石及他們使用的工具。
朱照宇12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在上陳遺址原生黃土與古土壤剖面中,發現82個被打擊過的石頭和14個未經打擊的石塊。它們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鉆孔器和手鎬,這些都是古人類早期使用工具的證據。
這次并沒有在上陳遺址中發現古人類化石,如何證明這里有人類活動呢?朱照宇介紹說,人類活動一般有兩大類證據:人類直接的化石(頭蓋骨、牙齒、骨骼等)和石器。就石器的證據來說,如果是打制得比較好,能充分確認這些石器是人工打造的,也是學術界認可的人類活動的確鑿證據。
除了石器本身的打制痕跡,它們所在的沉積地層和環境也是人類活動的明顯證據。朱照宇表示,上陳遺址位于黃土高原,當地土質非常細膩。這次發現的石器最小在1厘米左右,最大的幾十厘米,與周邊土質完全不同,而且附近的溝谷區也都是黃土構成,并沒有發現河流帶來的砂子和鵝卵石,所以這些石器只可能是被人從遠處搬運來的。綜合這些因素,即使沒有發現人類化石,也可確定上陳遺址是有人類活動的。
或許還會有更多發現
朱照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考古學將有人類活動遺留的地層叫“文化層”,一般的古人類遺址也就一兩層或三四層有石器。而上陳遺址的剖面中,在厚度三四十米的連續17層黃土或者古土壤中都發現有石器,這是世界上少有的。雖然有的層找到的石器多,有的層少,但各個層都有,這就表明人類反復出現在這個地區。
此外,上陳遺址17個文化層的時間跨度長達85萬年,出土的96件石器大部分位于11個古土壤層中,少量位于6個黃土層中。而古土壤層指示了暖濕氣候期,黃土層指示了干冷氣候期,這也為深入探索古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演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此次并未發現古人類化石,尚不能確定制造這些工具的人種。不過朱照宇表示,目前只屬于地質調查階段,還不是真正的考古挖掘。就目前的觀測結果,上陳遺址黃土底部還有更古老的土壤層,大約是258萬年前形成的,“我們正在計劃協調繼續往下挖,希望能有更多發現”。
會改寫“人類起源于非洲”嗎?
據介紹,由于考古證據還存在大量缺失,目前科學界對人類進化史存在很多爭論。主流觀點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并先后兩次“走出非洲”:大約180萬年前到190萬年前,以直立人為代表的原始人類第一次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繁衍,其中包括中國的北京猿人;大約在六七萬年前到20多萬年前,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并最終取代其他古人類成為現代人。而根據基因技術,近年還有科學家提出人類三次“走出非洲”論,即在42萬年前到84萬年前,早期智人也曾大規模“走出非洲”,并一度遍布亞歐。但此前學術界大都認同原始人類全都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論”,爭議主要集中在現代人類的起源問題。
不過近年的考古發現,對所有人類都起源于非洲的觀點構成挑戰。根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等方法,中國河北泥河灣舊石器遺址的最早活動時代推測為170萬年前,如今上陳遺址的人類活動更上推到212萬年前,遠在傳統觀點的“人類第一次走出非洲”之前。這是否說明中國在非洲直立人大規模向外遷移之前,就已獨立進化出另一個未發現的人種?朱照宇表示,現在還沒有足夠證據能推翻“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說法,因為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直立人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時間也在不斷修正,但這些發現的確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說法。“該研究證明,黃土高原是研究古人類起源和演化的天然實驗場,并對早期人類的起源、遷徙、擴散以及演化格局提出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