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娟
【摘 要】 有人曾對當今中學生的寫作狀況作了這樣的概括:“內容干干巴巴,結構皺皺巴巴,語言結結巴巴。”這種說法雖然言過其實,但也不無道理。為了彌補學生的這一弱點,在作文教學中我采用了“課前搜索——課堂運用——課后創新”這樣一種三步學習語言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 三步法;作文寫作;能力提升
一、課前搜索
每講授一篇課文之前,要求學生去搜集語言材料,可以是課本外的名言警句,可以是廣告語,可以是歌曲中的歌詞,也可以是課本內的格言諺語。總之,凡與所授課文有一定聯系的都可以,而且數量不限,少則一兩句,多則七八句。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預習了課文,二是開闊了視野,三是積累了語言材料。這樣,上課不再是老師一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了,寫起作文來也很少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搜集,學生也的確積累了不少語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諺語自不必說,單是廣告語、歌詞也都進入了學生的大腦,諸如:“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等等。
二、課堂運用
課前積累的目的是課堂運用。課堂運用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所謂的材料的印象。比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與《召公諫厲王弭謗》進行比較分析,設計思考:周厲王被流放于彘,齊威王戰勝于朝廷,這說明了什么呢?學會爭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在講授《石鐘山記》中的“因笑謂邁曰”的“笑”的含義時,學生便能引用“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來回答。顯然這些回答不僅一語中的,而且用語簡潔。
課堂運用不僅指運用于分析課文,還指運用于寫作實踐。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我們常常要求學生盡量引用自己平時所搜集、積累的語言材料。名言警句的運用可反映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一次作文訓練中,采用“考場”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詩歌和戲劇外,其他文體不限。結果,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把“考場”理解為人們通常所說的考試的考場,而且以“人生處處是考場”這句格言做為立意的根據,或記敘或議論,或表現人的一生在社會這個大考場里應該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的主題,或表現人應該怎樣去經受考驗的中心,或表現人在各種考驗面前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精神的主旨,這樣的立意顯然比較深刻。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或引用“年輕沒有失敗”,或引用“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或引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不一而足。這樣的語言,不但增添了文章的文采,而且還增強了文章立意的深度。
三、課后創新
搜集的目的在于運用,而運用的落腳點則是在于創新。一味地引用而沒有創新只能是拾人牙慧。寫作也是如此。
為了能使學生從“古人的舊紙堆”中走出來,培養學生語言的創新能力。比如可以在教室里開辟“凡人凡語”之類的欄目,要求學生把自己平時的一些心得體會、思想火花用簡練的語言記錄下來,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評析、欣賞。由于內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學生們創新的熱情也比較高。所以諸如“凡人凡語”之類的園地邊也就不斷有“活水”來。這樣的語言真是讓人越嚼越有味。這對撰寫者來說也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對其他同學來說又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從而形成了“創新——積累——創新”的良好循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種成就感便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了。
【參考文獻】
[1] 周長秋. 怎樣寫好作文 寫作能力縱橫談[M]. 濟南:明天出版社,1989.
[2] 魯成彥.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作文寫作能力[J]. 中華少年,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