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春娥
【摘 要】 我們通過感悟文本、課外閱讀、經典誦讀、語文實踐活動等途徑去引導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把語言積累和運用等同起來,忽視了語言運用,造成了學生“縱有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的困境。只有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語言,才能讓語言積累更有實效。
【關鍵詞】 語文教學;積累語言;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于是我們通過感悟文本、課外閱讀、經典誦讀、語文實踐活動等途徑去引導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把語言積累和運用等同起來,忽視了語言運用,造成了學生“縱有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的困境。只有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語言,才能讓語言積累更有實效。
一、在遣詞造句中掌握積累的語言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通過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在運用中要么生拉硬扯,用詞不當,要么言簡意賅,不成句子。如學生用“千鈞一發”練習說話,有的學生說:“考試的時候,我的筆突然沒水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同桌小明借給我一支筆。”考試時筆沒有水了能算情況危急嗎?可見學生對詞語運用的環境未完全理解,因而出現了用詞不當的情況;有的學生說:“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警察叔叔一槍打死了歹徒,救下了小男孩。”此句未說清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危急,給人的印象不完整。因而,在遣詞造句中讓學生掌握積累的語言是語言運用的基礎。我們可以在新授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句話,也可以在詞語盤點時,讓學生從眾多的詞匯中選擇幾個詞語寫一段話,真正做到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為學生靈活運用語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在閱讀對話中拓展積累的語言
當師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時,總有一些精彩的句段縈繞于心。教師若能抓住這些精彩片段進行語言積累的同時,引導學生拓展語言,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學習《山中訪友》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我將文章變成一首小詩,并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學生一聲驚嘆,被美麗的風景陶醉了。我趁勢說:“看啊,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快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學生的心弦被撥動了,個個情緒激昂,清涼的山泉、潺潺的溪流、飛流的瀑布、陡峭的懸崖在學生們的朗讀中充滿了靈性,語言的積累也水到渠成。在學生還陶醉其中的時候,我繼續引導:“同學們,這山中還有誰也是我的朋友呢?請你也像李漢榮先生一樣和他們打打招呼吧!”學生們經過一番思考就有了這樣的精彩表述——“你好,漂亮的蝴蝶!你扇動美麗的翅膀,是邀我與你共舞嗎?”“你好,可愛的蜜蜂!你忙碌地飛來飛去,是為我們釀造最香甜的蜜嗎?”“你好,林中的風兒!你溫柔的手,為我們拂去了臉上的汗滴!”
三、在語文活動中鞏固積累的語言
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為學生搭建積累語言、鞏固語言的平臺。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口語交際《辯論——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活動前,我讓學生結合本單元的日積月累收集講誠信的名言警句,為辯論做有力的證據。辯論賽上,正方選手因為有了“輕諾必寡信”“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名言的幫助,言辭激昂個,底氣十足,把反方選手辯駁得幾次啞口無言。
同時,我還結合學校特點,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如“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我為環保出份力——設計宣傳標語”等,讓學生們在活動中不僅理解了語言的內涵,而且能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范湘. 指導學生運用積累語言[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7).
[2] 陳福文. 讓語言的積累在運用中得到強化[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