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 要做好高效課堂建設,基本方法就是“做”在課前,“思”在課后,經過“做”和“思”才能真正讀懂學生、讀懂教材,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 數學教學;高效課堂;反思
高效課堂建設中如何“做”在課前,“思”在課后呢?下面就結合《時間的計算》這一課教學,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第一次教學:
考慮到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課堂上我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事先統計自已最喜歡看的節目的開始播放時間和結束時間。
師:《芝麻開門》的播放時間該怎樣列式計算呢?
生:6:00-5:30=30(分)
師:你是怎樣想的呢?
生:因為5:30再過30分鐘就是6:00。
請小組的同學討論《魔力發明秀》播放時長。
師:哪小組來說說討論的結果?(依然只有四五個學生舉手)
生1:我把7:45先看作7:35,7:35到8:35是一個小時,再用一個小時減掉多看的10分鐘就等于50分鐘。
生2:7:45到8:00是15分鐘,8:00到8:35是35分鐘,合起來就是50分鐘。
生3:8:35-7:45,35分減45分不夠減,先向8時借一時過來換成60分,8:35看成7:95,95分減45就等于50分。
師:誰能把你最喜歡的方法再重復一遍?(沒有一人舉手)
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了深深的反思:一節課,大多數學生邊鐘表知識都不懂?造成這種狀況顯然是課堂效率低下的表現。一方面是課前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夠,認識鐘表是一年級所學的內容,到了三年級再學,知識必然出現了斷層。另一方面是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完全脫離了鐘表,拔高了要求,造成中下等學生在本節課中毫無收獲。
針對這些問題,我把本節課進行第二次設計:
師:結束的時間是5:25分,大家知道這個節目播放了多長時間嗎?
生1:播放了25分鐘。分針從12走到5,走了5大格,就是25分鐘。
生2:25分減0分還是25分。
接下來讓學生選擇自已喜歡的方法算出《芝麻開門》節目的播放時長。學生匯報時結合鐘表演示,讓學生理解時針和分針在鐘表上走過的時間即為事情經過的時間。然后再讓學生脫離鐘表進行計算。
(本節課即將接近尾聲)
師:本節課大家算出了幾個節目播放時間的長短,那么《魔力發明秀》播放了多長時間大家會算嗎?
生:會算。(優等生躍躍欲試)
生1:8:35-7:45,用35分減45分不夠減,先向8時借一時過來換成60分,8:35看成7:95,95分減45就等于50分。
生2:我把8:35看作8:45,從7:45到8:45剛好一個小時,然后再把多算的10分鐘減掉,就是50分鐘。
……
下課鈴聲響起,學生依然小手不肯放下,余意未盡。
教學反思:
修改后的的教學準確的把握住了教學的目標,主要讓學生掌握簡單的時間計算,即“同一時段內的時間計算”,并且讓學生借助鐘表,形象直觀地理解經過的時間。設計教學時面對一群思維活躍、勇于挑戰的小精靈,我們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不能忘記優等生的需求,所以我將“跨時”的計算設計在闖關練習的最后一個環節,只有過了最后一關才能將紅旗插上山峰,讓他們在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 閆冬. 淺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 小作家選刊,2018(1).
[2] 李林兵. 小學高年級數學高效課堂的對策探究[J].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