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彥
一、規模化養殖羊的失敗原因
1.圈舍設計不合理,環境衛生差
大部分養殖戶沿襲傳統的“低投入、高產出”的養殖模式,有的農戶將羊舍建在自己院內,用最簡單的木棒往地上一栽,釘上板子,周圍釘上木板就成為羊舍。不根據養殖規模科學的規劃羊舍面積,造成養殖密度過大。大多數圈舍低矮簡易,夏不納涼,冬不保暖,環境衛生差,再加上欄內羊糞長期不清理,舍內空氣污濁,陰暗潮濕。羊是喜干怕濕的動物,長期與潮濕污濁的板面接觸,易患寄生蟲病,造成生長緩慢,不易發情、配種,致使生產性能降低,也容易感染其它疫病。比如口蹄疫容易在牛、羊、豬之間感染;而一旦吃到含有多頭蚴患畜的腦和脊髓,容易使羊感染腦包蟲病。
2.草糧搭配不合理
羊是草食動物,必須要有大量的草料供應。古語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否有充足的牧草資源是養羊戶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不少養羊項目都是盲目上馬,有的農戶剛引種回來時,為了使羊只長得快一些,以糧食飼喂為主,殊不知羊是反芻動物,缺少飼草,消化系統內的微生物平衡體系被打破,引起一系列腸道菌群紊亂,時間長了消化機能破壞引起腹瀉使生長受阻,羊群當然難以生存。養殖戶一開始飼養起步規模太大(基礎群母羊少則四五十只,多則一百多只),一般都在近羊舍的地方放牧,不懂得輪牧式,剛開始時草料供應還算充足,可過一段時間后便出現飼草危機,超過了載畜能力,羊每天只吃得半飽,無論是草的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足以滿足羊的生長需要,只夠維持生命,特別是到了秋冬季,飼草供應更成問題。
3.疫病防治驅蟲意識薄弱
疫苗免疫不到位,少打漏打,甚至不打。平日不注意觀察,錯過疫病最佳治療期。防疫驅蟲工作嚴重滯后也是農村養羊戶失敗的重要原因。有人認為羊吃百草,可達防病、驅蟲效果,從不對羊舍、羊體消毒驅蟲。
4.網絡體系不健全
現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誰掌控了信息的脈搏,就能夠贏得天下,這幾年在發展草食牲畜百萬工程的同時,對環境的控制力度不夠,特別是禽類及生豬生產等。目前還沒有建立起生產服務的信息體系,與現代化商品生產的格局不相適應,很難與商品經濟時代接軌。
二、規模化養殖羊的失敗原因的對策
1.建立良好的養殖和技術環境,健全消毒防疫制度
圈舍建造地點要選在干燥向陽的地方,圈內地面要鋪磚,舍內設有食槽和水槽,冬天扣塑料保暖,夏天蓋遮蔭網防暑。給羊創造一個冬暖夏涼的生活環境。以縣鄉畜牧獸醫站為中心,在養羊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和恢復羊人工授精網,建立養羊技術站或成立養羊協會,推廣先進實用的綜合生產技術,扶持鼓勵規模科技示范戶建立人工授精站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優種公羊的作用。水槽、料槽要定期涮洗、消毒。預防接種是防止羊發生傳染病的有效措施,要按照每年的免疫接種計劃進行。疾病預防及免疫接種:母羊產前3個月注射亞硒酸鈉,預防缺硒;在母羊產前2~3周注射1次羔羊痢疾菌苗;羔羊斷乳后,用布病Ⅱ號苗飲水免疫1次;羊痘流行和受威脅地區,每年秋季全部綿羊皮內注射羊痘凍干苗0.5 mL。炭疽流行和受威脅地區每年春季接羔后,每只羊皮下注射炭疽疫苗1 mL;成年羊春秋兩季每只羊注射W號病疫苗1 mL。驅蟲藥浴:每年春、秋各驅蟲1次,常用藥物有丙硫苯咪唑、吡喹酮、阿維菌素等;藥浴在剪完毛7 d后進行,第1次藥浴后,過7 d再藥浴1次。如果驅蟲用的是兼治體內外寄生蟲的藥物,也可不藥浴。
2.飼養優良品種,加強羊只飼養管理
現有的進口肉羊品種有薩福克、多賽特、夏洛來等。肉毛兼用的品種有德國美利奴。在國內品種中,小尾寒羊繁殖率高,肉質稍差,適合作雜交母本;本地羊如果是同質細毛,父本應采用德國美利奴,雜交后代在產肉的同時,還產同質細毛。供給優質牧草和全價混合料,飼草料的種類要多樣,精料要用配合飼料,粗飼料要達到2~3種,要有青貯、青干草,泊頭市每年干玉米秸產量比較高,利用時最好是用秸稈分解劑或微貯菌劑處理,也可以經過氨化或堿化處理,達到軟化秸稈、增加適口性、提高消化率、增加營養的目的。3~4月齡羔羊飼養,可以采用每日喂全價精料0.5~1.0 kg、青干草1.0~1.5 kg以及選定的青貯、微貯和氨化或堿化飼料。每天分上、中、下午3次或上、中、下午和晚上4次飼喂。根據生長發育和采食情況,每隔15 d調整1次飼喂量。飼喂時一般采用先粗后精、先干后濕、先喂后飲的方式[4]。參考配方:玉米68%、豆餅20%、麩皮10%、微量元素1%、食鹽1%。成年羊每日喂配合飼料1.5~2.0 kg、青干草1.0~2.0 kg以及適量的青貯、微貯或氨化、堿化飼料。每天分3~4次投給,根據生長和采食情況,調整喂量,自由飲水。參考配方:玉米64%、豆餅25%、麩皮10%、食鹽1%;或玉米40%、豆餅20%、麩皮7%、苜蓿粉30%、食鹽1%、尿素2%。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荒地的有利條件,每天驅羊運動2 h以上,可保證羊只體質健壯。
3.加大對規模養殖的支持力度
規模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是極其明顯的,但受項目的制約因素非常大,一旦項目結題,養殖戶才建立起的養殖技術、養殖信心、政策扶持都隨之消失。資金、技術是任何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首先要解決好養殖園區和規模養殖場用地問題,要及時兌現國家對養殖的扶持政策,不得吃、卡、拿、要,手續從簡,確保養殖戶的用地問題。其次是大力提倡“草當糧種”,大力推廣優質牧草,及時兌現有關補貼。三是要將環境污染治理問題納入養殖場申報,同政府部門績效考核掛鉤,采取國家農口項目補貼、地方配套、養殖戶參與的方式,修建糞污處理設施,通過多種處理方式,實現山羊糞污處理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確保環保安全達標。
(作者單位:151400黑龍江省安達市老虎崗鎮農牧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