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玉米世界上重要的經濟作物、糧食和飼料。而我國也是生產玉米的主要生產國之一,我國玉米的總產量和播種面積大概占全世界的第二位,在世界玉米產量中占到22%。因此我國的大部分農業專家一直致力于促進玉米產量有效提高的研究之中,最后發現了種植密度對于玉米產量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就此分析了葫蘆島地區種植密度對于早熟玉米雜交種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該實驗在2014年葫蘆島市農科院進行,種植地前茬農作物為玉米,通過土壤肥力檢測,確定肥力處于中等狀態,PH值為8.32。整體來看,遼寧省的玉米播種期以春季播種為主,幼苗的生長苗勢很強,株高可以保持在280cm左右,穗長也能達到25cm,穗軸整體呈現出粉紅色,出籽率高達84.8%。
1.2 材料
在本次實驗開展過程中,主要選擇的玉米雜交種如下,即丹玉405、丹玉206、丹玉305三種,分別由葫蘆島農科院工作人員進行培育。從整體培育過程可以看出,三種玉米所呈現出的特性有所不同,且具備較強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同時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1.3 方法
在實驗設計過程中,主要以裂區設計方式為主,將品種視為主區域,密度視為副區域,由于品種不同,為了方便研究,工作人員在玉米培育過程中設置了5個密度梯度,植株行距保持在0.65m左右,行長為6m,整體區域面積為23㎡,在種植區域四周設置6行保護植株。該實驗的播種時間為2014年5月7日,正適合葫蘆島地區的玉米種子發芽。其次,在項目測定方式選擇過程中,應該以小區中間的2行為測產對象,對其進行完整收獲。在測定時,主要選擇的測定標準有粒重、穗長及整體產量。在所有數據收集好之后,利用相關軟件和表格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除此之外,在分析過程中,應該將葫蘆島地區的地理環境因素考慮其中,從而提升后續分析工作的準確性。
2 結果分析
2.1 種植密度對不同早熟玉米產量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能夠看出,不同品種的早熟玉米之間產量的變化規律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一致性,但隨著玉米種植密度的不斷擴大,玉米的產量也呈現出一種先提升后下降的趨勢。丹玉405的產量就是呈現出一種先提升后下降的趨勢。產量的變化分別為12.4萬株·hm-2>10.1萬株·hm-2>7.4萬株·hm-2>5.1萬株·hm-2;種植的密度是5.1時,產量也是最低的,同時在這種密度下的玉米產量和其他不同的密度相比產量比較顯著,隨著密度的逐漸擴大,產量也有所提高,在密度為12.4萬株·hm-2時,玉米的產量最高,證明這種密度也是這種玉米品種的種植密度極限,在超過這個密度時,玉米的產量反而會呈現一種下降的趨勢。丹玉206的種植密度達到10.1萬株·hm-2時,產量最大,證明這一密度最適合這一品種。
2.2 種植密度對不同早熟玉米穗部性狀的影響
從表1我們能夠了解到,種植的密度對于玉米的穗部性狀具有重要的影響,各種品種都達到了顯著的水平,影響的規律也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一致性。除了丹玉405之外,玉米禿尖的長度都是隨著種植密度的提高也變大的,三個品種的穗粗、穗長和千粒重也都是隨著種植密度的擴大而呈現減小的趨勢。丹玉206穗部的形狀都是隨著密度的變化而呈現一種明顯的變化。在10.1萬株·hm-2的密度下,穗粗要大于密度為7.4萬株·hm-2,整體呈現隨密度提高而下降的趨勢。
3 結論與討論
3.1 種植密度對早熟玉米產量的影響
通過上文的具體試驗后,還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具體的分析和判斷,以此明確種植密度對葫蘆島地區早熟玉米雜交種產量及穗部性狀的影響,首先對產量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參試品種的產量都會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出現先增加后減小的情況,在密度達到12.4萬株·hm-2時,丹玉305、丹玉206、丹玉405等品種產量都到了最高,在12.4萬株·hm-2和10.1萬株·hm-2這兩個密度之間,不同品種之間的差異性并不明顯。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實驗選擇的耐密度群體的最佳密度范圍在10.1萬株·hm-2-12.4萬株·hm-2內,超過這個密度范圍后,產量會出現下降的情況,此外,還能夠看出品種的最大耐壓性為12.4萬株·hm-2。
3.2 種植密度對早熟玉米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除了要對玉米產量進行判斷之外,還要對品種的粒重、穗長、穗粗等方面進行檢測,以此判斷種植密度對早熟玉米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相關數據顯示,品種的粒重、穗長、穗粗都會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減小,而除了丹玉405以外,玉米的禿尖長度則會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密度的增加對玉米的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之間的影響程度不同,也就是說不同品種的減小幅度不同,想要實現高產,就必須要保證各產量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品種情況,適當增加種植密度,犧牲個體產量,保證群體產量最高。
(作者單位:125302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娘娘廟鄉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