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爽
嘉蔭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中游右岸, 按地貌的形態,總的比例可概括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 2013年嘉蔭縣發生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使水域資源發生了變化,為了掌握全縣水域資源現狀,我們開展了嘉蔭縣水域資源調查工作,為大力發展我縣水產業提供科學依據。
一、 嘉蔭縣水域資源的概況
嘉蔭境內河流均發源于小興安嶺,流入黑龍江,統屬黑龍江水系。 全縣共有81條河流,主要大型河流五條,黑龍江、烏云河、結烈河、烏拉嘎河、嘉蔭河,嘉蔭縣水域類型為江河、湖泊、池塘(泡沼)、水庫、水渠五種。全縣總水域面積254786.13畝,其中黑龍江干流水域面積為210000畝(不含江河沿岸洪泛區的葦塘),占全縣總水面的82.42 %;宜漁的水域面積27387.8畝,占全縣總水域面積的10.75%。其中湖泊面積約7148.23畝, 水庫面積約5576.23畝, 水渠面積約215.86畝, 河流面積為17316.4畝,池塘面積為3721.68畝。 隨著不同年份江河水位的變化,全縣的總水域有一定的波動,據調查統計,全縣總水域面積較過去統計總水面 24萬畝,增加14786.13畝,宜漁水域面積較過去的2.4萬畝增加了3387.8畝。主要由于修壩筑堤而增大了湖泊和水庫的容量、洪水沖刷和由近幾年建筑取砂而形成諸多的砂坑。
二、 嘉蔭縣宜漁水域及利用情況
嘉蔭縣宜漁水域分布廣泛,池塘分散,無連片的規模性池塘,水域利用率極低,但類型齊全,有自然灌河、湖泊、泡沼,有人工建造的水庫及相當面積的塘壩和池塘,均適漁業生產。從水域性質看,基本為二大類:即一類為流水水域,江河干支流屬之;一類為相對靜止水域,湖泊、池塘、泡沼屬之,水庫基本屬于靜水,但由于灌溉、泄洪等影響,水位波動較大,上游有河流,其中生物區系兼具流水和靜水特征。從漁業性質可分為捕撈水域,養殖水域兩大類。
根據自然環境條件,本縣宜漁水域的特點大致如下:
1、江河方面
黑龍江為界江,嘉蔭縣河流均屬黑龍水水系,境內河流的源頭,多在深山林區,河床多灘石,水質清澈,上游的坡降和流速較大,河床多為砂質和卵石,沿岸植被較好,有的灘地寬闊,沿岸低洼,洪水期易泛濫出槽,有泛水區。
2、 湖泊方面
湖泊多為淺水區,水深平均不超過3米,個別湖泊缺少穩定的水源,靠匯集降水為主,水面開闊,蒸發滲透量大,易發生干涸。有的湖泊為流水性湖泊,如江水倒灌或山水沖積,水位極為不穩定。
3、水庫方面
本縣水庫皆為小型水庫,功能主要用來灌溉和蓄洪,皆是平原型水庫,河床比降小,岸邊灘地斜緩,并可根據用水量需要隨時調節,從而保證水庫水位常年保持穩定,波動幅度不大,平均多在3-8米以內,春季排水量大部分下降顯著,七月份為全年最低水位期,八月份承納降水、蓄洪,水位逐漸上升。水質營養狀況良好,營養鹽類含量豐富,水質較為清新,都是黑龍江一級支流,庫周農田、林地營養物質增加到水庫的肥度。
經調查統計,全縣可宜漁水域面積為27387.8畝,現已利用水域面積達14484.21畝。 我縣水產養殖業自1982年興起,但受以“捕撈為主,養殖為輔”觀念的影響,加之黑龍江中魚類資源較為豐富,致使養殖業發展速度緩慢,但近幾年來,隨著黑龍江天然魚產量的銳減和觀念的轉變,人們已經意識到水域資源的重要性,全縣涌現出“爭水荒、發水財的”勢頭,漁業生產已逐步轉移到以‘養殖為主“的軌道上來,漁民紛紛充分利用我縣資源豐富和水質清新無污染的優勢,大力開展池塘馴化養魚、生態漁業、休閑漁業、江中網箱養殖、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技術,均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養殖方式為粗養、半精養、精養,全縣粗養方式占有較大的比重,人們主要是占有資源靠捕天然魚類為主。
三、嘉蔭縣養殖利用水域所存在的問題
經過調查,嘉蔭縣水域資源利用不盡合理,水域經營管理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嚴重制約了嘉蔭縣水產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
1、水面管理機制不健全,致使資源荒蕪現象較為嚴重。我縣一直對水域管理沒有明確的管理機制,導致已承包的水域,養而不管、養而不放和私自占有資源的現象尤為嚴重,資源利用率低。
2、水域灘涂“三權”不清,多頭發包現象較為嚴重,致使管理上混亂,合同不夠完善,責、權、利不清。 監督管理的職責不到位,很多水面已改變其用途,致使國有資源流失浪費的現象尤為突出。
3、漁業生產結構不合理。我縣水產養殖業產業化水平較低,養殖者的社會化組織程度低,經營分散、規模小、信息不靈、產品開發能力和竟爭能力弱,難以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專業化的需要,嚴重影響漁業整體實力的提高。
4、漁業基礎設施薄弱,發展后勁不足。全縣80%的養魚池塘淤泥沉積變淺,排水設施老化,機械化程度低,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難以實施先進技術。
四、對策
為了有效管理和科學利用我縣水域資源 ,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保障水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特提出以下的建議:
1、建立健全水域資源管理制度。 全面統一規劃我縣水域資源,明確嘉蔭縣水域資源權屬、分類和用途,理順水面的管理關系,完善合同。實現水域有序、有償、有效和可持續利用。
2、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按規劃搞好開發,做到開發一處,達標一處、配套一處、實現一次開發到位。二是加強魚池改造,解決魚池標準低,不適應養魚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問題。魚池改造要達到“三池配套”,水、電、路“三通”,具備抵御旱、澇、凍“三災”能力,改善養殖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水產養殖綜合生產能力,以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運轉高效,規范生產的格局。
3、建立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組織漁民開展自我服務,建立漁民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漁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自我管理,自主經營,風險共擔,成果共享。舉辦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班,全面提高漁民科技水平,逐步形成以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為骨干、以漁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的新型漁業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153200 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