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賢
一、 舍飼肉羊的常見疾病
1、 傳染性膿瘡
此類疾病一般是由病毒引起,并且屬于群發性較高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在羊舍內較為流行、常見的一種肉羊疾病。一旦羊舍內感染此類病毒,在以后的好幾年內都會連續發生。其主要的表現為:粘膜或皮膚組織出現膿瘡、潰瘍或丘疹等。在發現此病出現時,應采用高錳酸鉀溶液對創面進行沖洗,其濃度一般控制在0.1—0.2%的比例;再涂碘甘油并配合5%的土霉素軟膏以及1%的龍膽子溶液進行,每天保持1到2次的涂抹。另外在發病時需注意減少喂養中有大量農藥殘留的飼料,以防創傷沾染農藥殘留物引發感染。
2、 腸毒血癥
腸毒血癥一般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常發生于羊群1—2歲期間。主要的發病原因是由于外部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可能導致肉羊發病的原因一般是由于運動量不足缺乏免疫力,或是雨季到來之前潮濕的氣候引起的,呈散發式的傳播方式。主要表現為:癡呆、久臥不起、癡呆、長跑不停、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痙攣等,一般發病到死亡只持續1—2小時,是屬于急性傳染病的一種。對于病情稍緩可以治療的,可以采用每4小時口服痢菌凈或磺胺等具有腸道消炎功能的藥物進行治療;輸液治療可采用注射安乃近、氫化可的松、青霉素配以生理鹽水的方式進行。
3、 傳染性結膜角膜炎
此病又稱紅眼病,主要是由致病微生物嗜血桿菌和立克次氏體感染引起的,在空氣流通較差、蚊蠅多、氮氣濃度較高、氣溫較高的夏季或秋季最為流行。病變部位局限于眼部周圍,結膜和角膜也常出現炎癥,嚴重的會有眼球充血的癥狀。發病特點主要是羊會在陽光下流眼淚,并有粘液或黃色的分泌物流出。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在發病初期可利用2%濃度的硼酸水沖洗,再利用副腎上腺素進行滴眼,進行3天的治療;還可利用磺胺嘧啶配合病毒唑注射液混合滴眼的方法治療。
二、 舍飼肉羊疾病預防的措施
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養羊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養殖基地,但還是存在很多的農村養殖戶,在技術以及飼養條件上都相對比較落后。對于養殖戶來講,羊群中發生疾病是養殖的最大威脅,各種疾病的發生,導致整個羊群的健康以及養殖利益的不穩定發展。所以對舍飼肉羊疾病預防也是養殖戶需著重注意的問題,而對于疾病發生,最好的方式是進行預防以及控制,以下對幾點預防措施進行闡述:
1、 羊舍的選址與建設
羊舍在選址時應避免建立在人口密集地區,要遠離村莊、學校、交通主干道等,同時也要求地面開闊、平坦、充足日照、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供水供電方便等;根據自身飼養情況的規模來合理確定羊舍的建設面積,羊舍的地面應高于外面20cm左右;一般每間羊舍養羊量不能超于12只,合理的控制養殖密度,也能對預防疾病發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建設羊舍時應合理布局,需要設立專門的飼養員通道,以便更方便管理。
2、 肉羊品種的選擇
目前在市面上大概有30多種肉羊的品種,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肉羊的品種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首先,選擇季節性發情的肉羊,其具有常年可以進行配種并且生產羊羔數量多的特點;第二,性早熟類肉羊的選擇,發情期較早;第三,選擇生長發育較快的肉羊,飼養4—6個月即可達到上市體重;第四,選擇圓筒狀肉用體型的品種,其能更快的進行改良和繁育。優良品種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預防疾病發生的一種手段,肉羊的身體狀況方面無異常,其免疫能力也會隨之增強,所以在對肉羊品種的選擇上也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
3、 完善防疫制度
防疫工作是在建立羊舍時就應加強管理的一項重點工作,要制定合理的、完善的防疫制度,從羊舍周邊到羊舍內部、從生產飼養到銷售階段、飼養員的科學飼養等在整個日常生產中都與防疫工作存在很大的聯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防御疾病的體系,在每一環節中的工作進行時,應將防疫工作作為基本原則,落實各項防疫制度,避免疫病的發生;第二,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計劃,定期做好免疫接種也是防疫的關鍵,通過科學的疫苗接種,進一步促進羊體產生抵御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傳染病對肉羊的影響;第三,消毒工作也是防疫的重點,要根據科學的方式進行對羊舍內外進行消毒,能夠從根源上消滅病原體以及切斷傳染源,切實將防疫工作落實到實處。
4、 加強管理
加強日常管理工作也是提高舍飼肉羊疾病預防的重要工作。首先,可采用分階段飼養的原則,按照肉羊的不同品種、性別、年齡、身體強弱等對羊群進行分群式的管理,展開分階段的飼養方式,進一步規范飼養管理;第二,增加肉羊的運動量,由于肉羊的運量不足可能引起很多疾病的發生,所以要加大肉羊場的飼養面積,合理設計肉羊的活動空間,提高肉羊的運動量,增加免疫力;第三,在肉羊場的四周應建立高圍墻和防疫溝,加強場所的管理;第四,應設置專門的運輸車輛,對場所內的糞便以及垃圾進行及時的清理。以上幾種加強管理的措施,能對舍飼肉羊疾病預防起到很好的防范,對提高生產效率以及經濟效率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單位:074200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