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東嶺
稻粒黑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稻粒黑粉病對制種田母本產量一般損失 3%~ 5%成 ,重者 80 %以上。據調查成都地區一般年份損失產量 10 %左右 ,重發病年份一般損失20 %以上。該病嚴重影響水稻制種高產、穩產和種子外觀品質。
1.發病癥狀
又稱黑穗病、稻墨黑穗病、烏米谷等。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主要發生在水稻揚花至乳熟期,只為害谷粒 ,每穗受害1粒或數粒乃至數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時顯癥。染病稻粒呈污綠色或污黃色,其內有黑粉狀物,成熟時腹部裂開,露出黑粉,病粒的內外穎之間具1黑色舌狀凸起,常有黑色液體滲出,污染谷粒外表。扒開病粒可見種子內局部或全部變成黑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2.發病規律
病菌以冬孢子沾附種子內外和散落田間越冬,存活期一年以上。連年制種田的田間越冬菌量大,每平方米達2~4億個。病菌主要在水稻開花至灌漿期侵染,侵染高峰為盛花期。病菌從花柱進入子房,再侵入珠心組織,菌絲在其中生長蔓延,有的緊貼糊粉層細胞,有的在糊粉層細胞間,后期侵染菌絲產生許多瘤狀突起,逐漸膨大為橢圓形或近球形。病菌入侵花器后2天,子房內出現樹枝狀膨大菌絲,3天后形成雛形冬孢子,4~5天后冬孢子變褐色,6天后形成小刺,11天后病粒破裂露出黑粉,散落田間或粘附在種子上越冬。
3.發病病因
病原物為狼尾草腥黑粉菌,屬擔子菌、黑粉菌目。冬孢子球形,黑色,大小為25~32×23~30(微米),表面密布無色或淡色的齒狀突起,在顯微鏡下呈網狀,略彎曲,基部寬2~3微米,高2.5~4微米。不育細胞圓形至多角形或長圓形,無色或淡黃色,大小為15~23微米,膜厚1.5~2微米,有一短而無色的尾突。冬孢子萌芽時長出無色先菌絲,隨水的深度而伸長,大小為23~150×6.0~7.5(微米),水下萌發的先菌絲可長達580微米,頂端生指狀突起,擔孢子集生在突起上,多達50~60余個,線狀,稍彎曲,兩端尖,無色透明,不分隔,大小為38~55×1.8(微米)。經15天左右,反復芽殖形成酵母狀菌落,表面粘稠,初期白色,后變奶酪色,后期革質化,表面產生輻射狀皺褶。病菌在水稻抽穗至乳熟期侵染,開花至乳熟期間,如連續陰雨,大氣濕度高,溫度25~30℃時,對病菌侵染有利。開穎時間長,穎殼張開角度大,柱頭外露率高的制種田母本品種發病重。氮肥施用過多,更有利于發病。
4.傳播途徑
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種子內和土壤中越冬。種子帶菌隨播種進入稻田和土壤帶菌是主要菌源。該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強,在自然條件下能存活1年,在貯存的種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溫水中浸10分鐘仍能存活,通過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發,該菌需經過5個月以上休眠,氣溫高于20℃,濕度大,通風透光,厚垣孢子即萌發,產生擔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抽穗揚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種子,在谷粒內繁殖產生厚垣孢子。水稻孕穗至抽穗開花期及雜交稻制種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發病相率高,發病重。此外雨水多或濕度大,施用氮肥過多也會加重該病發生。在雜交制種不同組合中,存在著母本內外穎最終不能閉合的現象,稱作開穎。
5.防治措施
5.1加強栽培管理,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制種田通過栽插苗數、苗齡、調節出秧整齊度,做到花期相遇。孕穗后期噴灑赤霉素等均可減輕發病。
5.2注意明確當地老制種田土壤帶菌與種子帶菌兩者作用的主次。以種子帶菌為主的地區,播種前必用10%鹽水選種,汰除病粒,然后進行種子消毒,消毒方法參見稻瘟病。
5.3選用抗病品種。在雜交稻的配制上,要選用閉穎的品種,可減輕發病。
5.4實行2年以上輪作,病區家禽、家畜糞便漚制腐熟后再施用,防止土壤、糞肥傳播。
5.5雜交制種田或種植感病品種,發病重的地區或年份,于水稻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噴1次14%黑僂凈膠懸劑2400倍液或滅黑1號膠懸劑250倍液。輕病年則于盛花高峰末期噴1次即可。此外也可選用30%百科乳油每667m275ml或50%可濕性粉劑50,40%滅病威膠懸劑200ml、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g,對水50L進行噴霧。使用三酮時應避開花期,于下午施藥,以免產生藥害。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噴灑25%敵力脫乳油2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還可兼治紋枯病、稻曲病、葉鞘腐敗病。
(作者單位:161022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莽格吐達斡爾族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