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維莉
玉米是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年播種面積在240hm2左右。由于玉米病害的危害,年產量損失10—15%,大發生時達30—40%,嚴重地塊甚至絕收,已成為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限制因素,現筆者根據生產實際經驗,將玉米常見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一、玉米常見病害癥狀特點
1、玉米大斑病癥狀特點
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后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嚴重時葉片枯焦。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有一種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為褐色壞死條紋,一般擴展緩慢。夏玉米一般較春玉米發病重。
2、玉米粗縮病癥狀特點
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感染發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葉即可顯癥,開始在心葉基部及中脈兩側產生透明的油浸狀褪綠虛線條點,逐漸擴及整個葉片。病苗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而厚,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病株生長遲緩、矮化葉片背部葉脈上產生蠟白色隆起條紋,用手觸摸有明顯的粗糙感,植株葉片寬短僵直,葉色濃綠,節間粗短,頂葉簇生狀如君子蘭,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數不能抽穗結實。目前我市田間病株,多數呈基部節間已明顯變粗,葉片濃綠,個別植株心葉扭曲,少數心葉死亡癥狀。
3、玉米頂腐病癥狀特點
主要表現為植株生長緩慢,葉片邊緣失綠、出現黃色條斑,葉片皺縮、扭曲。先出現癥狀的是在玉米的9~10片葉上,最典型的表現是心葉受害。發病的主要表現癥狀有三種:①葉片黃白邊型:上部已經抽出的葉片,新抽出葉片的葉邊褪綠黃化至白化,局部葉組織變薄、近似薄膜的透明狀,葉尖褐色(較早抽出的葉片邊緣則可變成褐色)。②卷心型:玉米尚未抽出的心葉抱緊而成,葉片上半部分白化似綢狀,葉尖部分細長、打卷、褐色。③葉片破碎型:上部葉片的節間明顯縮短,已抽出的新葉呈撕裂狀,破碎不堪,新生心葉抽出十分困難。
該癥狀與“粗縮病”的區別在于節間不粗短、葉片不僵直、肥厚。
4、玉米紋枯病
主要為害玉米葉鞘、果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水浸狀,病、健部界線模糊,病斑連片愈合成較大型云紋狀斑塊,中部為淡土黃色或枯草白色,邊緣褐色。濕度大時發病部位可見到茂盛的菌絲體,后結成白色小絨球,逐漸變成褐色的菌核。有時在莖基部數節出現明顯的云紋狀病斑。病株莖稈松軟,組織解體。
二、發病特點?
1、玉米大斑病
病原菌在田間殘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兩種形態),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發病適溫20-28℃。條件適宜時,病菌繁殖迅速,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此病流行程度除與玉米品種感病有關外,主要由環境條件(雨水、濕度)決定。
2、玉米粗縮病
該病由玉米粗縮病病毒通過灰飛虱傳播,為持久性傳毒。今年夏玉米感病期與灰飛虱遷飛盛期吻合,是導致夏玉米粗縮病發病的主要原因。
3、玉米頂腐病
該病源菌以土壤、病殘體、種子帶菌為主,特別是種子帶菌可遠距離傳播,使發病區域不斷擴大;且病株產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還可以隨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該病可在玉米整個生長期侵染發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現最為明顯,在低洼地塊、土壤粘重地塊相對發病嚴重。因其癥狀復雜多樣,且一些癥狀與玉米的其它病蟲害、缺素癥有相似之處,易于混淆,因此在診斷識別和防治上應仔細對照、提早防治。
4、玉米紋枯病
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莖基部葉鞘上發病,逐漸向上和四周發展,一般在玉米拔節期開始發病,抽雄期病情發展快,吐絲灌漿期受害重。玉米連茬種植,發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間濕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數多,降水量大,易誘發病害。
三、防治方法
1、藥劑防治。大斑病發病初期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10天噴藥一次,共防治2~3次。粗縮病與頂腐病均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2-3次。粗縮病地塊要加兌病毒病的藥劑。紋枯病可每畝用5%井岡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劑25克,或農抗120水劑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莖葉噴霧。
2、追肥促長。已發病尤其病重地塊,要及早追施肥料,補充養分,促進恢復生長,培養壯株,提高抗逆能力,盡量挽回損失。可結合藥劑防治,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蕓苔素內酯、復硝酚鈉及補鋅劑等。
3、剪葉促穗。對玉米心葉已扭曲腐爛的較重病株,在藥劑防治同時,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葉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將剪下的病葉帶出田外深埋處理。
四、綜合治理對策
玉米病害種類較多,發生流行因素復雜多變,防治方法應多種多樣,病害治理必須從農業生態系統整體出發,把單一病害防治向系統綜合防治方向轉變;把以保護玉米為主向保護農田生態系統轉變,朝著生態系統調控和自然控制因素為主體的綜合防治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各項關鍵技術的有機協調功能。
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及品種合理布局
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是控制玉米病害最根本、經濟、安全、環保的措施。篩選抗源自交系,發掘抗病基因,創造抗性強、農藝性狀優良的抗病育種材料進而育成抗病新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對推廣品種進行合理布局,在同一生態區,按一定比例種植不同抗病類型的雜交種,避免品種單一化種植。
2、農業栽培防病措施
適時播種,實行玉米—大豆輪作,改變田間生態條件;合理配方施肥,適時增加K肥的施用,提高玉米對病蟲害的抵抗防御能力;對土傳病害的防治,使用種衣劑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157499 黑龍江省寧安市寧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