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勇
一、水稻惡苗病
惡苗病又稱公稻子,從苗期到抽穗期均可發生。惡苗病病菌寄生或附著在種子上,種子帶菌是惡苗病發病的產要原因。重病種子往往不能發芽,或萌發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輕病的種子長出的病苗徒長比健株高出1/3,植株細弱,全株呈黃綠色,根系發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個月左右出現病株,癥狀與苗期相似,病株分蘗少或不分蘗,節間顯著增長,下部幾個莖節上生有許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劍葉開張角度比正常株大。重病株在孕穗期枯死,輕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的葉鞘上長滿淡紅色或白色霜狀物為惡苗病病菌。
惡苗病病菌在種子內或在種子表面越冬,來年春季帶病種子播種后幼苗就會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種子播種發芽后也可由于病菌侵入芽鞘而引起細幼苗發病。病菌能產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長和莖節上產生不定根。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葉鞘產生病菌,可借風、雨傳播,在水稻開花、內外穎張開時侵入花器中,使種子帶菌,成為第二年的帶菌種子。種子帶菌率高、種子受傷、苗床密度過大、浸種不徹底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水稻惡苗病是以種子傳播為主的病害,種子帶菌的主要的侵染來源,因此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留無病種子和做好種子處理是防治的關鍵。
1、建立無病留種田:留種田應選擇無病或發病輕的田塊,單打單收。
2、種子消毒處理:
(1)10%浸種靈、10%撲生畏為同一類藥劑。分別用10毫升對水50公斤浸稻種40公斤,種子和藥液比為1:1.25,水面要高出種子10厘米,在室溫10-15攝氏度條件下浸種5-7天。每天早、晚各攪拌一次,浸種后可直接催芽播種。
(2)25%施保克、25%使百克、25%浸寶、25%咪鮮胺均為同一類藥劑。分別用10毫升對水50公斤浸稻種40公斤。浸種方法同浸種靈。
目前黑龍江省大面積應用的水稻浸種劑有兩大類。一類是二硫氫基甲烷類如浸種靈、撲生畏;另類是咪鮮胺類如施保克、使百克、浸寶等。在生產上應用效果好,安全性高,且成本較低,但應注意同一類殺菌劑長期使用容易產生病菌的抗藥性,因此應注意觀察藥效的變化情況,一旦藥效下降應及時更換其它藥劑,提倡不同類的藥劑間輪換使用。
二、水稻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常見的病害。由于病原種類、危害時期和環境條件不同表現的病害形式不同。
芽腐:出苗前或剛出土時發生。幼苗的幼芽或根變褐色,病芽扭曲,腐爛死亡。在種子或莖基部生有霉層。
針腐:多發生于幼苗立針到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不展開、基部變褐色,病根也逐步變為黃褐色。種子與幼苗莖基交界處生有霉層,莖基部較弱,易拔斷。在苗床中成簇成簇的發生與枯死。
青枯:多發生于幼苗3葉期前后,病苗葉尖不吐水,在氣溫突然升高時,幼苗迅速表現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幼苗葉色深綠,最后整株枯萎致死。
病菌在土壤及病殘體上越冬。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尤以低溫影響最大。因水稻是喜溫作物,當低溫時水稻抗病性降低,有利于病菌侵入發生病害。如天氣持續低溫或陰雨后氣溫突然升高,由于低溫根系發育不良,吸收水分的能力差,而突然高溫水分蒸發速度快,幼苗吸收水分和葉片蒸發比例失調,常使幼苗發病。
苗床管理不當常引起發病。苗床土壤粘重、偏堿及播種過早、過密、覆土過厚、通風不及時均有利于此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水稻立枯病是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因此土壤消毒是防治的關鍵。
1、床土配制:選擇地勢高和地面平坦的地塊做苗床,床土要選用有機質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
2、苗床管理:及時進行通風、煉苗,以培育壯秧,提高幼苗抗病性。要在秧苗一葉一心期開始通風煉苗,降低床內溫度,防止秧苗徒長,避免立枯病的發生。
3、藥劑防治
(1)30%瑞苗清:播種時做床土消毒或發病初期莖葉噴霧,每平方米用1毫升對水2-3公斤。每瓶瑞苗清50毫升可用于50平方米苗床。具有生根、壯苗、防病三效合一的功能。
(2)97%惡霉靈:播種時做床土消毒,每平方米用1克,發生初期每平方米用1.5克。
(3)20%移栽靈:播種時做床土消毒,每平方米1-2毫升,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2-3毫升。
秧苗3葉期后青枯病嚴重的苗床應立即灌水上床,水層高度為苗床的2/3,進行串灌,如有條件應及早異地寄秧或及時插秧。
(作者單位: 156200黑龍江省綏濱縣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