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張守水
該文從海倫市三北防護林工程林業現狀出發,對"十三五"發展規劃進行探析。主要包括:建設任務和目標、建設主要內容、投資估算、效益分析及保障措施等。為實施"十三五"發展規劃提供參考。
1基本情況
海倫國有林場管理局經營總面積49187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40309公頃,非林地面積8878公頃。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32295.1公頃,灌木林地面積183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0.3公頃,無林地面積363.3公頃,苗圃29公頃;林輔用地6235.3。森林覆被率65.7%。在32295.1公頃有林地中,活立木總蓄積為2390535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積為28018.4公頃,蓄積為1919508立方米;人工林面積為4276.7公頃,蓄積為471027立方米。森林資源中,防護林面積30293公頃,蓄積1761777立方米,特用林面積為234公頃,蓄積35305立方米,用材林的面積為9753公頃,蓄積為595828立方米。
全局人口總數3500人,人口主要在六個林場,其余在海倫鎮內,人均收入6500元。
2“十三五”工程建設任務和目標
2.1建設任務和目標:
按照“十三五”林業規劃要求,規劃期為5年,即2016—2020年。總體規劃三北工程造林20000畝,封山育林5萬畝。每年規劃人工造林4000畝,封山育林10000畝。森林覆蓋率提升0.1%。通過對疏林地,無立木林地、灌木林地進行封禁,并輔以人工促進經營改造措施,以此提高全局森林質量。
2.2工程建設特點
2.2.1工程綜合效益得到有效發揮
三北工程是一項林業生態工程,以追求生態效益為主,而建設初期建設者們僅從工程的生態效益出發,忽略了工程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效益。隨著三北工程建設的不斷進行和人們對該工程認識的不斷深入,該工程已由單一的生態功能向多功能、多效益方向發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的造林積極性,使農牧業得到穩定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得到有效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步伐不斷加快。目前,該工程已成為集改造區域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生活環境,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社會系統工程。
2.2.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設整體推進
以江河流域治理為主線,以治溝、治坡為重點,在水土流失區營造水土保持林,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和江河流域生態屏障建設,共營造水源涵養林2萬畝。
2.2.3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建設成為新趨勢
以林業增效為目的,把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林業生態項目建設作為三北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按照生態建設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以工程建設為載體,通過調整樹種、林種結構,有目的培植和發展果樹林、藥用林等特色林業產業,取得顯著成果。
3總體布局與建設內容
項目區內流域的河流均為松花江水系,屬呼蘭河流域匯水區。雙錄、護林林場境內的國家大型水庫——東方紅水庫(庫容3.124億立方米)引水干流扎音河發源于井家店林場,呼蘭河支流克音河發源于海倫市的陳家店林場,因此營造水源涵養林是十分重要的。
3.1人工造林主要選擇在坡度在25度以下,能滿足造林成活需要的宜林地、無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范圍內進行。
樹種選擇:
按照《黑龍江省造林技術規程》要求,結合工程區區位特點,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引進外來品種,實行多樹種,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選擇造林樹種。防護林樹種選擇應以生態經濟林為主。本規劃主要造林樹種為:落葉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紅松、黃菠蘿、胡桃楸等。提倡營造混交林。
造林模式為水源涵養林模式。
3.2封山(沙)育林主要選擇郁閉度0.2以下、具有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疏林、灌木林地、采伐跡地,人工造林困難的高山、陡坡以及水土流失嚴重及生態環境脆弱,且地塊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
封育方式、年限及類型:
按照封山育林技術規程的要求,根據封育區的現狀和封育條件情況,確定封育方式為半封;封育年限為4年;封育類型為喬木型。
4能力與保障體系建設
4.1種苗生產
種苗是生態建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保證工程建設的物質基礎。堅持以“自采自育”為主,省內調劑為輔的原則,增強自給自足能力。對三北工程建設所需種苗的生產供應,積極推行定點生產、定向培育、合同化管理。增強種苗多樹種、多品種培育能力。項目區內有種子園一個,面積555畝。苗木繁育基地一處,面積345畝。年產造林用苗200萬株,使三北工程造林用苗得到保障。
4.2現有林管護
加強專業撲火隊伍建設,在防火戒嚴期,采用防火人員在重要交通路段看護、進山巡視等手段,確保火災隱患及時排除。
建立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體系,認真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工作,以便及時防治,同時,充分利用林業有害生物的天敵,采取生物防治和非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防治。
4.3工程管理
加強三北五期工程檔案管理,建立工程實施檔案和資金利用檔案。檔案員要按照國家檔案管理有關規定及三北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對三北工程檔案做到認真收集、整理、編輯、上架、存檔。
5投資估算
十三五期間人工造林20000畝,每畝500元,所需資金1千萬元;封山育林50000畝,每畝100元,所需資金500萬元。
6效益分析
6.1生態效益
防護林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小氣候,防護林的特殊結構大大降低了防護地區的風速,從而減弱亂流的強度,進而使其它氣候因子如溫度、降水、濕度、蒸發及地溫、土壤含水率,土壤理化性質發生較大的變化,對水源涵養、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
6.2經濟效益
該工程造林20000畝,按林木一個經營周期測算,平均每公頃蓄積可達98立方米,以松樹產值計算為例推算,每公頃產值3.9萬元,這樣在林木一個經營周期后可得到直接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
6.3社會效益
防護林工程實施后,使得工程區內小氣候逐步好轉,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和工作環境得到不斷改善,休憩和娛樂空間得到拓寬,人民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增強了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環境保護意識,推動了社會進步。
(作者單位:152300 黑龍江省海倫市雙錄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