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霞
糧食問題一直占據農業的核心地位,中國的糧食安全仍然是重大安全戰略問題。保證糧食品種結構、品質安全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點。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中國農業支持政策的重點將從糧食價格支持,轉向生產者支持和農業綜合服務支持。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五年超過1.2萬億斤、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了66%”韓長賦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鄉村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
一、關于“糧食安全”內涵的變化
長期以來,中國糧食安全最主要的內涵是“糧食自給”。《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提出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的目標是糧食自給率需維持在95%以上。之后,國際、國內糧食市場供需關系發生巨大變化,國內農產品(12.34 -0.72%,買入)成本激增,導致糧食進口量(主要是大豆)激增。無論如何計算,95%的糧食自給率的目標實際上已經不可逆轉地被突破了。
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12年增產,糧食總產量從4億噸,越過5億噸,2013年突破了6億噸。與此同時,供需缺口也在加大,以大豆、玉米為主要品種的進口糧大增,到2015年,糧食凈進口量達到2.2億噸。而令人費解的現象是國內糧食庫存量也同時激增。據有關部門透露,中國目前的糧食庫存已經超過了3億噸,庫存消費比高達45%,遠遠高出國際通行的20%左右的庫存消費安全線(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從國際戰略安全角度,通常認為中國的庫存消費安全線在25%左右比較合適)。供需缺口加大和糧食生產過剩并存,這種悖論的深層次原因是糧食生產結構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市場需要的糧食品種供給不足,而市場不需要的糧食還在拼命生產。這說明已經不能再簡單地用“糧食生產總量自給”的概念,來審視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了。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糧食安全戰略上的重大轉變是:“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目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這就是說,其表現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是在“量”上(今年結束糧食產量12年連增的態勢已成定局),而且在“質”上,特別是農產品產出結構上,保證糧食品種結構、品質安全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實施糧食安全戰略的重點,這也是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農產品結構調整總思路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到玉米,中央去年采取政策主要包括:①臨儲政策退出,實施“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模式;②區域調整政策,引導“鐮刀彎地區”農戶退出玉米種植。以上兩項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重磅政策,去年上半年才推出,具體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這兩項政策造成影響最大的糧食種植大戶,特別是在廣袤的“鐮刀彎地區”,糧食種植大戶不種玉米,轉種其他國家鼓勵種植的作物,誰能保證他們不虧本。從媒體的有關報道來看,去年玉米種植戶收入下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因此,如何在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保證種植大戶的收入不下降,是本輪農產品結構調整的難點。
2018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規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加快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完善支持政策。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強化監督考核和地方政府責任。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抗旱防洪除澇能力。實施國家農業節水行動,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達標提質,建設一批重大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面向全行業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木種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高標準建設國家南繁育種基地。推進我國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科研機構、設備制造企業聯合攻關,進一步提高大宗農作物機械國產化水平,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農林機械,發展高端農機裝備制造。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農業經營者隊伍。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推進物聯網試驗示范和遙感技術應用。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中國農業支持政策的重點將從價格支持,轉向生產者支持和農業綜合服務支持,從以“黃箱”政策為主,轉向以“綠箱”政策為主。通過農業支持政策的改革,以渡過農產品結構調整的難關,保證中國糧食安全新戰略的實現。
(作者單位:256600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