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鵬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國始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重點,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列入2018年中央1號文件。各地為加強農村污染防治,主要采取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農業三減”、秸稈禁燒等工作,農村環境污染得到明顯加強,農村村容村貌得到顯著改善。但農村建立有小型垃圾處理設施較少,農村垃圾多數以填埋為主,進行村收、鎮轉、縣處理的村少之又少。農村室外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不多,室內水沖廁所、公共衛生廁所普及率低下,生產糞污資源化利用率不高。村級綠化覆蓋率不高。化肥畝均施用量、除草劑用量、殺菌劑、殺蟲劑用量與同等病蟲害發生年份相比雖有下降,有機肥施用量明顯加大,但地膜、棚膜、菌袋回收工作開展難度很大,導致部分農村生產生活面貌依舊臟亂差。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鄉村不平衡補充發展所形成的矛盾日益凸顯,在有力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解決農村污染防治問題迫在眉睫。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開展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縣鄉財力有限,每年開展農村環境整治需大量資金,美麗鄉村建設資金需求更大。二是資金整合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在國省農村建設投入上,各相關部門都有側重的支持農村建設項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整合相關部門政策難度較大,沒有發揮好資金整合效應。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從自身縱向上比確實有較大發展,但與浙江、江蘇等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村內道路、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四是農民對“農業三減”認識程度仍需提高。農民怕費事閑麻煩的傳統理念沒有改觀,加之有機肥成本連年增高,農業機械化率不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遠。五是秸稈焚燒管控難。部分農民對焚燒秸稈危害認識不足,對造成的大氣污染存在麻痹大意思想,農民算經濟賬,圖省事,秸稈處理無論是地里打包加工、田間運輸及道路運輸,還是用機械粉碎還田或漚肥都需要費用,增加投入成本,不如燒秸稈省錢省力,所以農民沒有從根本上接受禁燒思想。六是秸稈綜合利用效率低。每年在秋收后農民都大量焚燒秸稈。由于政策支持不足,鎮村干部只能靠死看硬守,靠幾十人看管全鎮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農田,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還沒有普及,禁燒工作獎懲力度不夠,沒有激勵機制,好的典型沒有享受到國家獎勵政策,綜合利用積極性沒有保障。為徹底根治農村傳統臟亂差,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我們建議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推廣農作物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模式,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推進秸稈還田,加快實現秸稈壓塊燃料化覆蓋所有適宜的行政村。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
二是開展廁所糞污治理。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推進養殖廢棄物肥料化還田利用,實現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節本增效、綠色發展。
三是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以房前屋后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采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發揮好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作用。
四是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筑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創建工作。
五是完善村莊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管護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分擔機制。
六是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繼續實施農業“三減”行動,以“三減”核心區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農田發展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加大農民培訓力度,著重開展測土配方、生物有機肥推廣,逐步改變農民傳統觀念,促進全縣農田實現無害化生產。
七是加強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切實加強宣傳,營造輿論氛圍,不斷提升農民安全和文明意識。加強部門協作,嚴抓秸稈焚燒,積極推廣使用秸稈還田技術。做好項目招引,引進秸稈加工企業,實現秸稈變廢為寶綜合利用。
(作者單位:157000 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