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鳳
金融創新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波特提出的經濟學概念,其核心內涵是描述金融發展的微觀變化。金融行業的價值在于,其可利用貨幣等計量單位收集社會資源,并將其配置到更為高效的生產(服務)環節,從而使這部分資產得以升值。分析該邏輯可發現,金融工作主要包括三項環節。其一是計量社會資源,社會資源以物理形態存在,金融機構無法對其進行存儲、運輸,而創新計量單位則可幫助金融機構更為高效地整合資源。其二是內部管理,金融機構自身會產生一定的經營成本與風險,通過創新降低這部分成本,可幫助金融機構獲得更好的發展。其三是資源配置環節,這一環節是金融機構獲取收益的主要渠道。金融創新可以幫助資本高效的流動,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這部分風險通常會以動態形式存在,傳統的會計模式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的評估。
動態風險管理會計是在金融創新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金融行業的發展,使得財務管理工作愈發復雜。例如,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通常會以動態的形式變化,部分貸款人會選擇提前償還,而部分投資人會選擇提前收回。同時受到匯率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這部分資產的價值也會發生變化。基于這一現實需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于2014年公布了“動態風險管理會計:一種宏觀套期保值的組合重估方法”討論稿。該討論稿為會計實務提供了反應動態風險的標準模式,并強調管理敞口的獨立性。例如,針對利率引發的風險,管理者可通過簽訂對應的衍生工具加以防范,但其他風險應獨立管理。
活躍的資本流動,會為金融機構帶來更高的收益,因此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增加資本支出。但我國的信貸管理較為規范,貸款申請的難度較大。而部分金融機構會利用新型的金融工具,增加信貸活動的杠桿率,從而使信貸支出不斷增加。但高杠桿必然引發高風險,當資金儲備低于應對風險的需求時,極易發生系統性風險。例如,2008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由這一問題引發的。
金融創新的優勢在于其可促進資本流動,因此企業可獲得更多的支持。但新型金融工具往往較為復雜,融資渠道更為多元。這一問題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管理風險。同時傳統的會計模式,對風險敞口的確認較為僵化,部分隱性的風險難以得到關注。這一問題也將對風險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例如,企業的某些投資通常會以公允價值進行統計,但因計量體系引發的動態風險卻難以得到統計。
貨幣信用是當代金融體系的基礎要素,因此基礎貨幣的總量通常會受到嚴格控制。當貨幣價值的穩定性高于其他產品時,貨幣資產的風險就將得到控制。但金融創新帶來了衍生工具,使得貨幣的使用頻率大幅增加。即M0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金融創新增加了M2。受此影響,市場中的貨幣大幅增加,通貨膨脹實際發生,通脹預期也隨之增長。這一問題將使貨幣資產的公允價值相對下降。
金融創新會對M2產生影響,同時各國的金融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金融創新會使各國的M2比值產生波動。這一問題將直接引發匯率波動。同時金融創新常被應用與外匯市場,因此市場博弈也會對匯率的穩定性帶來負面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匯率對于資產價值的影響較大,規避匯率風險會對投資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
套期保值是動態風險管理會計的常用手段,針對高杠桿帶來的財務風險,管理部門可通過杠桿對沖的方式,降低自身的風險。例如,某企業擁有100萬元注冊資金,通過信用擴張,該企業可獲得60萬元信貸。同時該企業的注冊資金已被轉換為20萬元現金+80萬元的固定資產,通過抵押信貸企業可再獲得40萬元貸款。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獲得了100萬元現金貸款,并握有20萬元的現金儲備以及公允價值80萬元的固定資產。這樣的杠桿率較為安全。但該企業需要擴大經營,因此其將100萬元信貸作為首付,并向銀行申請了200萬元的房產信貸。這樣的投資行為,使得該企業獲得了300萬元貸款,但需背負120萬元的總利息。這樣的杠桿率將對企業帶來較大的風險。作為應對該企業可出售50萬元的房產,并通過長期出租部分房屋獲得20萬元資金。通過這樣的方式,該企業將掌握總額90萬元的資金與價值330萬元的固定資產,其風險將得到一定的控制。
金融創新在為融資方帶來資金的同時,也增加了風險敞口。但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必將增大管理成本。針對這一問題,融資方可利用風險對沖,降低風控管理成本。
通貨膨脹會對資產價值產生重要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資產持有人可通過利率管理對沖通脹風險。貨幣是計量資產價值的主要工具,同時貨幣的投資與使用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持有貨幣仍然是較為穩健的選擇。利率是貨幣價值與投資屬性的外在表現,提升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脹帶來的損失。在具體的操作中,大宗投資者可使用遠期利率協議,小額投資人可利用余額寶等高利率產品對沖通脹壓力。例如,銀行在開展拆借業務時,可與對方簽訂遠期利率協議,并將當期的隔夜拆解利率作為協議標準。對于一方產生的損失,另一方可依據協議進行補償。通過這樣的方式,遠期投資的回報率將與市場變化保持同步,通脹帶來。
匯率變化對于外貿企業的影響較大。例如,某外貿企業與國外訂貨商簽訂了價值10000美元的供貨合同,簽訂合同時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6.845。六個月后供貨企業交付貨物,并獲得10000美元貨款。但這時的匯率已升至6.50。以人民幣計價,出口企業的經營收入由68450元降至65000元。為了應對匯率風險,企業應在簽訂合同時收取40%的訂貨款。同時可將同期貨款的20%作為風險防范基金。將二者相加該企業就獲得了6000美元的前期資金,再將這部分資金以當期匯率兌換成人民幣,該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將得到控制。
套期保值是動態風險管理會計的常用工具,有效利用可幫助投資人合理控制杠桿比率。同時利用套期保值的核心邏輯,風險管理的成本也將得到有效控制。該方式在匯率市場的應用成本較低且效果明顯。而通過遠期利率協議的簽訂,通脹預期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將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