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得到空前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已經成為財政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核心。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作為預算績效管理的重要抓手,也引起了全國上下的高度關注。當前,我國績效評價工作仍處于發展完善階段,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部分地區和單位在績效評價的理解、執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不同偏差。本文將從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評價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出發,探究解決思路,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處理措施,提高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水平。
絕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未貫徹執行新預算政策的指示,未通過參加培訓、探討、教育等方式,傳遞給相關人員,或僅僅是簡單的講了新預算政策概念,未全面轉變滯后的預算資金管理理念。預算部門對預算績效管理認識不系統、缺乏應有規范,對資金流動及利用狀況不能夠追蹤監控,發現問題后便無法及時找到原因,無法及時提出處理措施,結果造成公共資源浪費,甚至極易引發腐敗現象。
當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編制預算時隨意性很強,且執行力不高。對預算和項目進行精細化管理時,預算部門經常面對如下一些實際問題:項目立項評審多為主觀判斷,評審周期長,且缺乏科學的評審機制;項目執行后由于信息分散導致信息不對稱,無法掌握項目的實際進展情況,監督薄弱;項目結束后,缺乏全面的評價和反饋機制,難以為后續的預算管理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和借鑒。上述種種既降低了效率,還令效果變差,績效管理工作難以全面有效開展。
績效指標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直接影響著績效評價結果的質量,而同類支出的績效指標體系的一致性也直接影響著績效評價結果的可比程度。當前我國尚未建成統一的、合理的、科學的績效指標體系,指標體系普遍是以項目評價為重點,指標設計碎片化現象嚴重。缺乏統一的邏輯架構、同類項目指標和設計標準差異大,導致評價結果難以比較和項目借鑒,影響了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價值。
預算績效評價工作質量高低,關鍵取決于是否建立以績效為核心的預算管理機制。預算單位要通過廣泛的培訓、報告、業務學習等途徑,提升績效管理認識,樹立全過程績效管理理念,把績效管理貫穿于預算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從績效目標管理和績效前評價—績效跟蹤監控—績效評價對項目的全過程進行系統化管理,從而有效提升預算績效評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財政部門要繼續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創新預算績效管理方式,加快構建“廣覆蓋、多層次、全過程”的績效預算管理制度體系,將績效管理范圍覆蓋預算單位和所有預算資金,從項目支出層擴展到整體支出、政府支出層面,推動從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到決算及結果反饋的全過程績效管理。要推動預算績效信息逐步向社會公開,接受有關機構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并根據績效評價結果進行績效問責,“倒逼”政府提高預算資金使用效益。
預算部門在預算申報環節必須說明四個方面的內容:立項依據、實施方案與條件保障、績效目標、預算明細。專家根據預算部門申報的四項內容結合自身的專業水平,對項目的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進入項目庫的前提,為項目競爭性排序和遴選提供依據。只有合理的項目才能得到專家的認可,才能順利進入項目庫,拿到預算資金。通過這種機制倒逼預算部門改變工作思路和理念,從過去的“先拿錢再來想怎么干事”,轉變到必須“先想好干什么事,怎么干好事才能拿到錢”的軌道上來,必須把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提高工作的預見性,細化工作的安排。否則,預算申報上去,專家評審通不過,拿不到資金,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通過加強預算申報管理,規范細化績效指標,確保步驟序時、數據準確、目標科學,為下一步順利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奠定基礎。
將預算績效監控系統引入財政預算管理系統,把預算管理、財務管理和項目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財政部門和預算單位的信息對稱,對項目實施情況和績效目標預期實現程度開展績效監控。預算單位應將項目的資金流和業務流梳理清楚,定期采集績效信息,通過績效監控平臺計算出每一個指標對應的實際值,將實際值與目標值進行比較,從而反映資金管理情況、管理制度健全性和執行情況、項目執行與計劃完成的偏差情況、項目效果與預期偏差情況等,并從經費保障、制度保障、人員保障、硬件條件保障及其他方面進行偏差原因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項目后期實施計劃,從預算執行或調整、項目管理及實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及時提出與主要問題緊密結合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改進措施與建議,從而確保績效目標的順利完成。對問題嚴重的,要暫緩和停止該業務的執行。
建立“部門職能—戰略目標—履職能力—績效目標—績效指標”的標準化績效指標設計路徑,實現績效指標科學合理化,并逐步構建完善分領域的績效指標庫,逐步實現績效指標設計與應用的統一化、標準化。建立標準化績效指標設計路徑的目的在于從路徑上規范績效評價體系的設計,從而有效支持績效目標管理、績效前評價、績效運行監控、事后績效評價及反饋、反饋結果應用等各環節的績效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上,學習探索針對不同層級、不同行業部門建設績效指標的經驗,逐步構建完善分領域分行業績效指標庫,指導不同行業的預算部門開展績效評價時,統一績效指標設計,逐步實現績效指標的統一化,提升同領域、同類支出、同類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的一致化程度,逐步實現同類項目績效評價結果的可比性,促進部門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各地政府大力推行預算績效管理,完善績效管理制度框架,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工作相較于之前提高了許多。但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仍然存在績效評價可靠性、有效性、影響力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為此,要引入全過程績效管理理念,完善績效評價機制,倒逼政府每項工作都要以績效為核心導向,更加關注預算資金的產出和效果,向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使政府行為更加規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