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娜
我國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機制已經由《企業國有資產法》等各項法律法規予以確定。《企業國有資產法》在《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國有資產管理事項政企分開、兩權分離、企業自主經營、國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等基本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為我們加強和改進國資監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國企改革的歷史證明,國企改革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體制機制改革每走出一小步,國有企業發展就前進一大步。
目前對于國有資產遵循的法律是《企業國有資產法》,這是國有資產管理的最高法律,對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已經做出了明確規定。國務院國資監管機構垂直管理,由上到下分別是: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省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縣市區國有資產管理局,是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設立的國資監管機構,我國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機制已經由《企業國有資產法》等各項法律法規予以確定。《企業國有資產法》在《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國有資產管理事項政企分開、兩權分離、企業自主經營、國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等基本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企業國有資產法》賦予國資委的三項基本權利,目前并沒有落實,第一項由黨委組織部門行使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人事權,第二、第三由財政部門行使國有資本收益的收取和支配權。《企業國有資產法》在《憲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國有資產管理事項政企分開、兩權分離、企業自主經營、國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等基本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因此,要真正落實國資委的履職能力,必須按照《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法》的要求,將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權利完整地賦予國資委。國資委行使三項基本權利的基本原則是:(一)資產收益權。由國資委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取和支配國有企業紅利,直接向各級政府匯報預算收支情況,促進國家真正實行復式預算。(二)參與重大決策權。將國資委享有的重大事項決策權全部寫入公司章程,促進企業按照章程決策國有資產管理的重大事項。(三)選擇管理者的權利。國資委建立職業經理人隊伍,依法向企業派駐國有產權代表行使股東權利,黨委組織部門只負責監督這部分人是否遵守黨的紀律的情況和在企業中促進和加強黨的建設的情況。
國資委必須加強對企業章程的管理,以章程為核心,突出公司章程自治作用。哪些事項可以分權、哪些事項必須集權,什么情況下應予以授權,如何相互制衡必須在章程中寫清楚;股東會、董事會、經理、監事會的職權劃分、運行規則和程序、責任追究等,都應通過公司章程予以明確。
“股東大會”的人員包括國資委目前的領導人員、各監管企業的董事長、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決策事項時實行票決制。“股東大會”分為年度股東大會和臨時股東大會,年度股東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并應在上一個會計年度結束之后的六個月之內舉行,研究本國資委監管區域內的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大政方針。臨時股東大會不定期召開,聽取各專業委員會提交的分戶監管企業具體國有資產管理事項的匯報,主要任務是審查、監督各專業委員會的決策是否出現偏差,以便能夠及時而堅決地糾正,行使最終的決策權。
同時,改革目前的處室配備格局,在“股東大會”下設立戰略與投資審查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產權管理委員會、審計監督委員會等各專業委員會,對國資委(股東大會)負責。各專業委員會負責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對各監管企業的具體事項根據市場變化獨立、迅速決策,并強化決策事項的執行。各專業委員會的人員包括國資委目前的工作人員、各監管企業的相關職能部室的專業人員。各專業委員會的人員要選派專人直接參加各監管企業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參與董事會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以確保決策科學并符合國資委的利益。各專業委員會的人員應該是些熟悉有關行業的專家式專業人員,能長期從事國際形勢、宏觀經濟趨勢、國民經濟結構與布局調整的研究,能對行業發展前景進行科學預測,以保證其在企業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具有相當的權威和話語權。
對于監管者的監管,是通過司法體系中的司法機構或第三方機構針對監管者在監管過程中的監管效率、監管成本進行監管和控制,對于監管者的監管行為中可能產生的尋租、腐敗和低效行為,對監管者決策和行為進行控制,并對監管者監管績效進行評價、激勵,以保證監管者工作有效。從我國現行國資監管體制來看,國資委不僅肩負對國有資產監管職能的同時,還擔負了制定和執行國有資產監管標準和法規的職能。不僅沒有關于國資監管機構權能實現方式的相關法律依據,而且對于作為監管機構的國資委的法制監督更處在缺失狀態,既沒有確定由誰來制衡與監督國資委,更沒有建立對國資委的監督體系。同時,我國現行國有資產管理績效考評體系還沒有真正確立,考核主體是國資委自身,缺乏合理的國有資產監管績效考評體系。
經濟環境不斷發展變化,由于不同時期國內的不同政策都會對國家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產生影響,各國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及其方式都處于變化過程中。《企業國有資產法》實施后,各級國資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直接參加各監管企業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參與董事會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以確保決策科學并符合國資委的利益,進一步對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國有資產管理事項政企分開、兩權分離、企業自主經營、國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對于國有資產監管的外部監督機構可以是:1.人大作為立法者和監督者,國家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等基本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為我們加強和改進國資監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據,應當擔負起監督和制衡國資委的重任。2.政府審計部門各專業委員會的人員是熟悉有關行業的專家式專業人員,能長期從事國際形勢、宏觀經濟趨勢、國民經濟結構與布局調整的研究,從會計、審計專業角度加強對國資委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有效性進行監督。3.另外各個中介機構涉及到對國有企業咨詢服務,監督國資委對三權執行監督:(一)資產收益權,(二)參與重大決策權,(三)選擇管理者的權利。這里的中介機構有: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所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