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隨著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各個領域中所需要處理的數據變得越來越復雜,處理難度也增加了很多,所以需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來解決這些問題。雖然現在許多的中職院校都開設了會計學科,并且大量的招生,使得每年都有無數會計人才流入社會,但是通過對流入社會的會計人才們的觀察會發現其實很多會計人才的專業知識都不夠穩固,專業能力不強,不能夠很好的勝任他們的工作。因此,需要構建出更加完善的培養體系。
(一)教材過于生硬,與會計工作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教材與工作崗位需求存在偏差的首要問題便是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更多的注重對知識的剖析和理解,缺乏吸引力,學生對教材的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很多知識都沒有掌握,即使對教材理解和掌握的相對較好,也僅僅是使學生掌握了一些會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學生依然對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具體會計業務的處理等一片茫然,對于實際工作中的過程、方法沒有掌握,導致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時依然是全無頭緒,不知如何下手。教材的使用年限也影響了教學的質量。一般來說,教材在編寫一次以后會用很多年,而國家的財稅政策卻是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作為會計人,最直接的要與財務、稅收政策打交道,從事會計核算,更是要按照最新的財稅政策進行業務處理,但中職會計專業教學,使用的卻依然是幾年前編寫的教材,增值稅的稅率還在按17%進行核算,更不要說有關固定資產的確認標準、不動產的處理規定了。由于教材本身與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脫節,導致教材內容滯后,學生還沒有走出校園,就已經被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遠遠的甩在后面了,更何談適應會計工作崗位需求呢?
(二)學習過程基本是閉門造車,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由于會計資料屬于企業的商業機密,因此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到企業頂崗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往往在校內通過實踐課或者實訓課的形式進行會計實務操作環節的學習。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契合度,要取決于教材、取決于教師,而書本上的知識往往是生硬的,理論化的,和實踐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很多中職畢業生在學校表現優異,成績良好,深得老師們的喜愛與贊賞,但是進入社會走上會計工作崗位之后,往往不盡人意,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使得老板很失望,自己也很郁悶。產生這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不是學生自己的原因,而是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職業學校與企業協同育人,實現校企合作,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明白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樣的。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闡述。校企合作模式是學校與企業的一種合作,這種模式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學校的教學質量、企業人才輸送的質量,實現雙贏的結果。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企業,提高學生對企業的了解、企業文化的認知和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認知,讓學生更真切的感受職業文化。企業可以選派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使他們實實在在的參與到工作中,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跟崗實踐和頂崗實踐的機會,便于學生了解企業經營業務和具體的會計工作流程,將書本知識與企業實踐融會貫通,更好的提高崗位適應力。學生也應該成立相應的組織,更多的與企業進行交流,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明確學校、學生、企業分別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享有什么樣的權利,以及各自的義務。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通過與職業學校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機構、共享資源等方式,也會得到益處。學校可以為合作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實現人員互相兼職、相互為學生實習實訓、教師實踐、學生就業、員工培訓、企業技術指導等提供支持。在培養的過程中,發現的優秀人才,企業可以率先與其簽約,獲得大量優秀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對于人才培養的優點。校企合作首先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這為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以后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己操作對于書本上的知識有更深更靈活的理解,可以更好的將二者結合起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參觀企業的設備以及工作環境,也有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在當初選擇學習會計的時候,大多數同學對這份職業肯定有著喜愛,但是隨著一天天的在學校枯燥的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那份對這個職業喜愛的感情在慢慢的變淡,甚至有些同學開始厭惡這個職業,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很大。但是去企業參觀實踐之后,做的正是他們在選擇這個行業時想做的事情,這樣就會重新點燃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有熱情去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參觀一些高端的設備,更易于引起學生們的向往,讓他們孜孜不倦的去追求,去學習。除此之外,對學生以后的就業也有著很大的幫助。與學校合作的企業會首先考慮該學校的學生,很多學生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與企業簽下了工作合同,也會有很多學生畢業后到合作企業去工作。即使沒能進入合作企業,但是豐富的實踐經驗在以后應聘工作的時候也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路人,要想學生注重實踐,更好的從學校過渡到工作,就需要老師們明白實踐的重要性,或者說老師們自己也需要去實踐,促使老師對于專業知識也有著更深的了解。雖然說老師在工作之前多多少少都會有過一定的實習經歷,但是畢竟只是實習了很短的時間,沒有大量的工作經驗,況且教學了很多年,與企業的會計核算、與具體的經濟業務脫節,曾經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早就已經忘記,有的老師知識更新速度明顯滯后于國家財稅政策的變化,現在對于會計的工作情況可能很多都不是非常的了解。學校應該與企業進行協商,讓企業為老師提供兼職的機會,讓老師可以在空余時間里去企業兼職,提高自己。要知道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在傳授知識方面都有著獨特的技藝和水平,老師在實踐中領悟到的會計工作技巧、學習到的經驗更容易被老師發現精粹,歸納總結,組織成恰當的語言教給學生。
學校可以經常邀請企業中一些工作人員來學校開設講座,這些工作人員都有著大量的工作經驗,對于實際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了如指掌,對于會計業務案例也能夠信手拈來。由于見過太多剛入職的新人所犯的錯誤,他們在講授的時候非常明白學生剛入職時容易犯哪些錯誤,于是便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仔細的講解,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幫助他們入職后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學校可以邀請企業人員共同制定學生質量考核標準。與專任教師相比,企業人員更加清楚企業的工作崗位職責,明晰工作崗位需求,更加明白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共同制定學生質量考核標準時,會更多的將實際工作的需求融入考核標準中而不像學校僅僅依靠考試成績來進行排名,這樣的學生質量考核標準和人才評價機制,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專業能力,更加明確學生質量,也促使會計專業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企業實際需要。
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無數會計人才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正是反映了現在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著問題,校企合作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極佳手段。相信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進行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一定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