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豪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第一,國際收支,“國際收支決定論”認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匯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當一國有較大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對外匯的需求大于外匯的供給,本幣對外貶值;反之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
第二,通貨膨脹率,如果該國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降低。
第三,利率,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匯率提高。
第四,財政預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大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跌。
第五,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
在國際市場影響下,美元兌人民幣的即期匯率從2014年1月的1∶6.05持續走高到2017年1月的1∶6.96,這三年間,人民幣整體處于貶值階段。而從2017年初至2018年4月,人民幣對美元整體處于升值階段,4月下旬,人民幣兌美元達到了1∶6.27。匯率的波動十分頻繁,需全面分析其對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從而確保我國對外貿易平穩發展。
1.積極影響。一是可以優化外貿結構。通過提高人民幣匯率,提高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購買力,從而使企業進口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成本降低,也可以抑制初級產品的外貿出口,調整和優化我國外貿結構。
二是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人民幣適當升值,有利于推動出口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改進產品檔次,從而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三是可以促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通過提高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在國際上的購買力上升,從而減少了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過程中耗費的成本,進而推動我國跨國、跨洲企業的形成。
四是可以減輕外債壓力,通過提高人民幣匯率,用人民幣表示的尚未償還的外債還本付息所需要的數額便會減少。
2.消極影響。一是會產生貿易逆差,特別是對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來說,人民幣的升值使用外幣表示的商品價格上升,從而削弱了其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進而降低了出口貿易額,從而產生貿易逆差。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勢必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沖擊。
二是不利于引進外資,人民幣升值后,雖然對已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是對即將前來中國投資的外商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這會使他們的投資成本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將投資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
三是巨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24543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有力保證。
1.積極影響。一是增大貿易順差。通過人民幣的貶值,以外幣標價的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從而有利于出口。同樣,人民幣貶值使我國國民進口外國產品的成本增加,從而不利于進口。最終擴大我國對外貿易順差。
二是增加就業崗位,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如上所說,人民幣匯率貶值,使進口產品在國內失去競爭力,進口減少。我國居民會更偏向選擇更具價格優勢的本國商品,進而保護了我國相關產業的國產品牌。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消費增加了內需,提高了市場份額,推動了本國企業的發展。
三是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放政策,再加上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使外商在我國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外匯貶值使外商在國內投資的成本較低,進一步提高利潤空間和盈利水平。
2.消極影響。一是會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推動物價總體水平上升。國家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鐵礦石、木材、大豆、糧食等生產、生活消費品,這些都是以美元結算的。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這些消費品的進口價格就會升高,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成本增加,最終轉嫁給消費者,產生通貨膨脹。
二是會導致國際游資大量外逃,使國家外匯儲備減少。國際資本流動常常會受到匯率的重大影響。當人民幣貶值成為持續性趨勢,國內外的投資者就會力求持有美元等外幣資產以保值,會使大量人民幣兌換成外幣,引發國內的大量資本外流,產生“資本項目收支逆差”。同時,由于人民幣紛紛轉兌外幣,使外匯供不應求,會促使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貶值。
三是人民幣持續貶值可能引起國際國貿摩擦,不利于國際社會關系的穩定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登上世界舞臺,源于獨有的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我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商品對西方發達國家帶來不小的沖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得知,近幾年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的增速超過了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速,擴大了同部分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出現了低價傾銷的訴訟案例。這樣的趨勢不利于國際關系的發展。
只有建立起具有深度、廣度、流動性高的外匯交易市場,才能防范匯率的大幅度波動。要推動市場化匯率機制,主要應從以下幾點考慮:
1.擴大市場交易的主體范圍。市場交易主體的多元化是活躍外匯市場交易、促進市場預期分散化、提高市場定價效率、促進外匯市場金融創新的必要條件。這就要使更多非金融機構及具有套期保值交易資格的中小企業加入銀行的外匯市場。提高外匯市場流動性。
2.推動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的上市。人民幣匯率期貨市場的建設對于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完善,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匯率風險的管理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具體而言,一是開發人民幣外匯期貨產品,2018年,我國已成功開通人民幣原油期貨市場,未來應繼續開拓更多大宗商品的期貨交易。二是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的ETF或者匯率指數產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多國家的貨幣是不可兌換貨幣,當地也不存在成熟的外匯市場,缺少匯率避險工具,對于這部分在當地匯率敞口風險的管理可能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鼓勵境內金融機構、個人和實體企業多參與人民幣外匯市場。目前我國內地的外匯交易市場體系仍不成熟,外匯成交量同倫敦、紐約、香港的外匯交易所仍有較大差距。在未來,盡力推動中國內地上海的外匯交易規模。
由于匯率的特殊性,我們無法排除存在匯率持續貶值和超調的可能。所以需持續加強對外匯資本的監管和保護。重點在于:
1.建立完善外匯期貨監管體系。結合外匯期貨投資者的市場結構,進而明確各級監管者的監管職能。對于外匯期貨這種易發生跨產業、跨市場風險傳遞的金融工具,在微觀監管者做好監管控制市場行為規范的同時,還需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管轄全局,進行系統性風險的把控和監管信息共享,類似于美國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
2.完善外匯市場法律規章體系。無論是人民幣國際化還是人民幣外匯期貨市場的建設,都離不開完備的不同層次的金融法規和監管規則。
這些法律應對現有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進行整合,通過相關立法部門加以規范。
綜上,未來,人民幣匯率政策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同時央行把握主動性和可控性,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調控機制,維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正常水平上的均衡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