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商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英、美等國票據法中均不以貿易合同作為合法票據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英國票據法》第27條規定,構成匯票的有價值的對價可以是貿易合同對價,亦可是已存在的債務。《美國統一商法典》第三章票據法中第303條中約定票據簽發或轉讓的五種對價支持,其中也包括了償還債務的需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票據管理實施辦法》、《支付結算辦法》、《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亦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轉讓及承兌、貼現、轉貼現及再貼現應以真實、合法的商業交易為基礎,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顯而易見,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是禁止純粹融資性票據的。
(三)當前我國強調票據真實貿易背景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仍不健全,企業的信用不透明,信用活動缺乏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制度保證。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票據市場以銀行承兌匯票為主,票據品種單一。若不對票據的貿易基礎作要求,將會使過多的商業信用轉化為銀行信用,使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向難以掌控,加大金融體系信用風險。
1.企業動機。目前票據市場上貼現率一般低于銀行貸款利率,且市場化程度高,銀行承兌的手續費率較低,因此與一般銀行貸款相比,企業通過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據獲取票據融資的資金成本往往更低;另一方面,貼現特別是異地貼現的資金使用往往容易逃過銀行和監管部門的監控,企業在資金使用上更加隨意。在上述利益的驅動下,一些企業不惜違規虛構貿易背景,獲取票據融資。
2.銀行動機。部分金融機構出于競爭需要,為了留住大客戶和優質客戶,主動為他們開立融資性銀行承兌匯票,幫助其降低融資成本。甚至自身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也采取開立銀行承兌匯票的辦法,幫助客戶到其他銀行獲取貼現資金。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票據買賣賺取利差,短期內獲得較大收益,同時還可以將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雙雙做大。
1.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空轉”。票據“空轉”模式為:存款企業
存入一定額度的保證金(視其信用狀況),申請簽發銀行承兌匯票,收款人往往是其關聯企業,關聯企業進行票據貼現,貼現資金返還出票人,由其存入銀行作為保證金,開出更高金額的承兌匯票,再從銀行貼現資金。“空轉”的票據一般沒有真實的貿易背景,企業往往重復使用或偽造增值稅票據,運用于以上的循環往復過程中。
2.銀行票據“出表”隱藏信貸規模。目前銀行對票據承兌不納入信貸規模,屬于表外業務,但仍屬于授信范疇;而一旦銀行對承兌匯票貼現之后,則歸為表內業務并納入信貸規模。票據“空轉”也會消耗銀行的信貸額度和占用銀行資本,通過票據“出表”(即轉出資產負債統計考核)操作則使票據得以持續“空轉”。銀行票據“出表”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部分已經由銀行貼現的票據通過跨業合作等渠道從銀行表內轉出,實質由銀行理財資金購買;二是利用部分農合機構仍沿用老式會計記賬方式,對于票據賣斷和回購科目不分的漏洞,規避信貸規模和資本監管。
融資性票據的大量出現并在銀行的業務操作中形成信貸泡沫,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將對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均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一是票據業務與實體經濟背離而超常增長,造成貨幣信貸成倍數地虛增擴容。一旦企業出現經營危機,利益鏈將斷裂,將直接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與安全。二是商業銀行票據“空轉”及資產“出表”的操作導致了貨幣信貸統計數據失真,影響對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的正確判斷。三是直接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票據貼現的資金若大量流出實體經濟,直接限制了人民銀行的再貼現工作“窗口指導”功能的有效發揮。
一是監管主體不明確。《票據法》在第一百零三條規定了對于偽造、變造票據等七種票據欺詐行為,“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又如第一百零五條規定:“票據的付款人對見票即付或者到期的票據,故意壓票,拖延支付的,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門處以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在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分設之后,票據法中的“金融行政管理部門”變得不明確,導致了金融監管部門對票據違規行為處罰相關規定的弱化。
二是沒有賦予電子簽名法律地位。《票據法》第四條規定,“票據出票人制作票據、持票人行使票據權利,均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據上簽章,并按照票據所記載的事項承擔票據責任。”而在電子票據業務中,人們無法采取傳統上親筆簽名來確認身份,而只能采取電子簽名。現行《票據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沒有明確電子簽名和電子簽章的法律效力,亦即不承認經過數字簽章認證的電子票據支付和結算方式,使新興的電子票據業務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的狀態。
金融機構在承兌及貼現時對客戶的真實貿易背景審查是防范融資性票據的關鍵環節。目前金融監管部門缺乏對金融機構開立融資性票據的責任追究。在業務檢查中發現金融機構承兌或貼現非真實貿易背景行為時,往往僅以業務違規為由督促其進行業務整改,而未能對其采取實質性的處罰措施。雖然在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中明確金融機構“對違反票據法規定的票據,予以承兌、貼現、付款或者保證的”,予以警告、罰款、對責任人處理等處罰,并明確由中國人民銀行作出處罰決定。但隨著2003年人行和銀監的分設以及金融機構日常監管職能的轉移,該處罰辦法難以落實。
一是相關法律規章要求不一致。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辦法》中第83條、第92條分別明確規定了銀行在承兌、貼現、轉貼現、再貼現時要審查貿易背景;銀行審查的具體內容包括了對購銷合同、增值稅發票和商品發運單據的審查。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票據業務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2005〕235號)中規定“貼現銀行向其他銀行轉貼現或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貼現時,不再提供貼現申請人與其直接前手之間的交易合同、增值稅發票或普通發票”。
二是銀行實際審查過程中面臨困難。由于銀行承兌匯票對應的貿易背景非常復雜,如經濟合同約定的付款日期與實際付款日期往往不一致;一些經濟交易要求部分用承兌匯票、部分用現款的付款方式使合同金額與承兌匯票金額不好對應;有時客戶的實際成交金額與合同規定金額不對應等。這些情況增加了銀行判斷貿易背景真實性的難度。
一是明確票據市場監管主體。明確票據法條款中對違規票據業務的監管部門和行政處罰主體,賦予相關監管部門明確的監管和處罰權。
二是確立電子票據的法律地位。明確匯票、本票、支票包括實物票據和電子票據;明確電子票據的出票、背書、保證、承兌、付款等具體要求;在票據簽章中,增加電子簽名的有關內容。
一是出臺對銀行違規票據業務的處罰辦法。通過明確金融機構票據業務違規的內容及界定,以及具體的處罰措施,加大對金融機構開立非真實貿易背景票據的處罰力度,進一步防范票據業務風險。
二是加強銀行票據資產“出表”業務的監管。其一,加強對銀行通過與證券機構合作票據買斷式通道業務的監管,規范信貸操作監管;其二,規范金融機構會計記賬方式,分離票據賣斷和回購科目,真實反映其票據信貸資產規模。
一是進一步明確票據真實貿易背景審查責任首要承擔者為承兌行,貼現行負有輔助審查責任,而轉貼現(含回購)行則根據票據業務特性,只需審核票據的要式性和文義性是否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規定。
二是對于交易票據在貼現時需要出具增值稅發票、不需要出具增值稅發票或需要出具普通發票等情況予以明確,對要求出具增值稅發票是即時提交或在交易結束一段時間內補齊等情況也應予以明確。
一是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通過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增加銀行授信品種,提高企業資金有效需求滿足率,幫助企業規范業務管理,整合信用資源,提高有效融資能力。二是推動多元化票據市場。增加票據市場工具,推出商業本票等品種,允許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商業本票等方式進行融資,推進國內票據市場由單純的商業匯票向多樣化的商業票據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