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逸倫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0)
沈機集團昆明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昆明機床)于2017年3月20日發布公告自曝財務造假丑聞,公司在隨后的調查中發現,公司在2013年至2015年間,通過各種財務造假手段,虛增收入48,300萬元,虛減管理費用2,960萬元,虛減存貨50,500萬元,虛增成本23,500萬元,虛增凈利潤22,800萬元。昆明機床在A股跌停,在H股的跌幅則達到13.7%。證監會隨即對昆明機床財務造假事件立案調查,并于2017年5月23日勒令昆明機床暫停上市交易。2018年2月12日,證監會公布調查結果,證實了昆明機床的財務造假事實,并對昆明機床的23名管理人員進行處罰。
昆明機床的財務造假手段不同于傳統的財務造假手段,其打通了組織各個部門的關系,有集體預謀規劃,并且其作案手法結合了多種財務造假方式,還融合了自身獨特的經營模式,因此其造假事實得以長期掩蓋,難以被發現。
昆明機床在2013至2015年間分別聘請了畢馬威和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負責其年度財務報告審計工作,它們均對昆明機床的年度財務報告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意見。昆明機床是如何躲避審計機構和證監會的監察的呢?本文從收入、貨物流、資金流之間的關系來剖析昆明機床的財務造假手段。
昆明機床在2013年至2015年間累計虛增收入4.83億,其使用的造假方法主要有四種:提前確認收入、跨期確認收入、偽造收入和虛增合同價格。
1.提前確認收入。這指的是公司在產品未經發出、或不滿足違背收入確認條件的情況下,提前確認營業收入,這種做法違背了會計準則種的收入確認原則。昆明機床在2013至2015年間簽訂的所有銷售合同中,有部分合同在經銷商或客戶預付部分貨款后,未經發貨便提前確認了當年的營業收入,將當年未轉移風險和報酬的產品的銷售收入提前至當年確認收入,從而實現提高當年經營績效的效果。昆明機床通過提前確認收入而虛增收入的金額累計達到25,800萬元。
2.跨期確認收入。這指的是公司把應該當期確認的營業收入延遲至以后年度進行確認的行為。經證監會調查,昆明機床在2013年發生了56筆跨期收入確認,涉及金額達到7,626萬元;在2014年發生了59筆跨期收入確認,涉及金額達到4,122萬元;在2015年發生了107筆跨期收入確認,涉及金額達到14,146萬元。
3.偽造收入。指的是公司與客戶或經銷商合謀簽訂銷售合同,但是卻沒有發生真實的銷售業務,從而實現偽造收入的目的。2013年至2015年,昆明機床通過與一些客戶或經銷商合謀虛構銷售合同,偽造銷售業務,為了讓銷售業務顯得真實,其經銷商或客戶還預付了部分貨款,但昆明機床沒有發出相應的存貨,而是在一段時間之后把客戶或經銷商的預付貨款通過個人賬戶退回,或者以客戶退貨為由沖銷銷售收入。為了避免虛構的銷售業務在審計時出現破綻,昆明機床不僅虛構合同,還偽造庫存商品出庫單、貨運單據等憑證。
4.虛抬合同價格。指的是公司單方面篡改合同價格,使得合同價格虛高。累計虛增210萬。2013年至2014年,昆明機床在與客戶或經銷商簽訂好合同之后,擅自單方面篡改合同的價款,抬高合同的價格,從而實現虛增營業收入的目的,在這兩年內,昆明機床累計虛增合同收入金額達到210萬元。
上述的虛增收入手段實施之后仍存在一個問題:一旦會計師事務所在對銷售收入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檢查相應的存貨發出狀況(物流)、現金收支狀況(資金流)、以及核對相應的單據(單據流),財務造假之事便立馬暴露。因此,昆明機床需要對所虛構的營業收入偽造相應的物流、資金流和憑證單據流。
昆明機床對部分虛構的銷售業務采取寄售模式和代工模式,并為其物流系統設置賬外庫房,整個銷售和物流的流程采取“二次銷售”的方法,虛增收入。在整個造假過程中,昆明機床還動用了上市體系內外同一控制關聯方的資源,把虛假的交易經過層層包裝,形成極其復雜的商業模式,已達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關鍵點使得昆明機床的造假行為難以被發現:第一是其交易均有真實的客戶或經銷商,因此大大增加了審計和監管機構對虛假交易的識別難度;第二,昆明機床為其虛假交易設置“賬外庫房”,所有的交易對應的存貨均有真實的物流和單據流,因此表面上與真實交易無異。
利潤=收入-費用,想要虛增利潤,或者提高收入,或者降低費用。昆明機床在采用了上述的虛增收入的手段后,還通過操縱公司員工的辭退福利和高管薪酬已達到虛減費用的目的。
收入方面的操控往往與企業外部的交易相關,而成本費用方面的操控則與收入不同,它們與企業內部的運營和內部控制相關。因此,公司對成本費用的操控比對收入的操控容易一些。而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人員的薪酬、公司員工的薪酬、員工的社保公積金等項目,是公司進行財務操控或造假常用的調節方式。例如拖延支付薪酬等費用,從而把當年的費用分配到其他年份;再例如,把一些成本費用進行錯誤分類,甚至直接隱瞞其發生或實質,從而實現操控成本費用的目的。
辭退福利,是指企業在職工勞動合同到期之前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或者為鼓勵職工自愿接受裁減而給予職工的補償。按照我國的會計準則,辭退福利屬于職工薪酬的一種類型,即,符合條件的辭退福利在會計上應當確認為應付職工薪酬,并同時計入成本或費用,影響當年損益。昆明機床正是在辭退福利方面進行操控,從而實現減少成本費用的目的。具體來說,昆明機床在2013年至2015年間采用刻意虛減內退員工數量、僅計提部分內退員工的辭退福利等方式,虛減管理費用和成本費用。根據證監會的調查結果,在這3年內,昆明機床累計虛減內退員工人數283人,累計少計提管理費用2648.5萬元。
除了辭退福利,昆明機床還通過操控高管薪酬以達到降低管理費用的目的。按照昆明機床的公司章程,董事會在批準了高管的年度薪酬考評方案之后,財務部就需要根據考評方案計提相應年份的高管薪酬,并且增加管理費用。但在2013年至2015年間,昆明機床的財務沒有將所有的高管薪酬予以計提,而是僅計提部分。在這3年內,昆明機床累計少計提高管薪酬212萬元。
在昆明機床主動披露財務造假事實之前,昆明機床的財務報告中就出現了3大異常信號,投資者應該要引起警覺。
昆明機床從2010年開始經歷行業下行壓力長達6年時間,公司凈利潤在2011年降至1億元以下之后,便開始了虧損的趨勢。根據昆明機床2011年至2016年的財務報告,歸屬與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457萬元、-7,322萬元、852萬元、-2.04億元、-3.28億元、-2.09億元。
對于這種連續多年虧損、難以扭虧為盈的公司,通常都會徘徊在ST和*ST之間,由于面臨著巨大的退市風險,因此這類公司的財務造假動機非常強烈。昆明機床2013年的凈利潤從2012年的-7,322萬元扭虧為盈至852萬元,而其2012年和2013年的營業收入基本持平,其利潤的來源是什么?
通常虧損公司為了扭虧為盈,會采用諸如“出售資產、向政府申請補助、并購重組、巨額注銷”等方式獲取利潤,但是,根據昆明機床2013年年度報告,現金流量表中的處置固定資產收益的現金流入、利潤表中的政府補助收入、以及資產減值準備和壞賬準備等科目的金額變化并不大。因此,2013年相對于2012年超過8000萬元的凈利潤漲幅值得懷疑。
根據昆明機床的年度報告,其營業收入、采購費用與現金流之間的勾稽關系存在異常狀況,表明昆明機床有可能存在虛增營業收入、虛增采購費用的行為。
根據昆明機床2013年的財務報告,其合并營業收入為10.62億,相應的含增值稅的合并營業收入大致為12.42億。而合并現金流量表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僅為8.23億元,在把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轉讓等約為1,638萬元的交易金額考慮進去后,其現金流入量與含增值稅的合并營業收入相比低了將近4億元。另外,昆明機床2013年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分別增加了1.25億元和1.19億元,預收賬款減少了8300萬元。綜上所述,昆明機床的營業收入背后的現金流量還存在7300萬元的差額,因此其營業收入和現金流量的勾稽關系有異常。
在采購費用與現金流出量之間,其勾稽關系也存在異常狀況。根據昆明機床2013年的財務報告,其含稅的采購價格總計6.77億,與之相應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目的金額為5.66億,差額達到1.11億。在考慮了當年金額為3905萬元的應付票據增加、330萬元應付賬款的減少和1169萬元預付賬款增加的增加,可以得出,采購金額與現金流量間存在金額高達8700萬元的差異,因此其采購金額與現金流的勾稽關系也有異常。
自從2013年以來,昆明機床的經營狀況開始變差,體現在現金流量和運營效率上。
現金流量方面,昆明機床除了凈利潤出現下滑和虧損之外,其經營現金流量凈額持續為負數。至2016年底,昆明機床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759萬、-1.32億、-1.64億、-7,467萬。
運營效率方面,昆明機床的應收賬款的周轉率大幅下降。2011年至2016年間,昆明機床的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從2011年的53天上升至2016年的223天;存貨周轉天數從2011年的200多天上升至500多天。
昆明機床由于現金流和運營狀況的惡化,極大地損害了公司信用,因此難以獲得銀行貸款融資,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經營壓力。為了維持運營,昆明機床采取了將用短期負債資金用于長期資產投資的行為,并且冒險嘗試資金拆借等民間借款,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財務風險。
第一,上市公司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和監督制度,并付諸實踐,用以避免管理層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的清醒,提高企業內部監督效率。
第二,審計機構等獨立第三方機構要嚴格保持獨立性,構建有效的社會誠信和監督體系,可以效仿歐美國家的做法,成立獨立監督會計事務所的機構,例如美國的上市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并對違法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會計師進行嚴厲的處罰。
第三,國家和政府要加強法制建設和社會監督體系,要加大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處罰力度,并發揮民眾的力量,鼓勵人民對財務造假行為進行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