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王盼盼
“中美貿易緊張中,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創下單月新高”,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稱,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當天公布的數據,中國6月份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至289.7億美元,創下單月紀錄高點,“這可能給特朗普政府發起對華貿易戰新的證據”。但有不少評論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部分原因是中國出口商趕在7月初中美互征商品關稅之前加快發貨速度,下半年進口增速將持續增長。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1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今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9013.2億元,貿易順差已連續8個季度同比收窄,進口增速持續快于出口增速,進口同比增長19.9%,出口同比增長12.8%。他表示,上半年外貿進出口較快增長為全年外貿穩中向好運行奠定了基礎,但下半年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較多,“特別是當前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對全球貿易的穩定發展帶來挑戰”。
《華爾街日報》13日稱,中國6月的整體貿易順差顯著擴大,為416.1億美元。“經濟學家認為,這不是因為中國出口顯著增加,而是因為中國國內經濟放緩,導致進口需求疲軟所致。”路透社稱,得益于全球經濟持續復蘇和內需穩健,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平穩增長,進出口均達到兩位數增長,但中美貿易戰陰云罩頂,目前未有緩解跡象,隨著首批34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落地,下半年外貿不確定性大增,增速下滑已為市場廣泛預期。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1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二季度比一季度的增速有所放緩,6月份增速比5月份也出現下降。因此,我們還是要謹慎面對下半年的進出口形勢。”
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數據被仔細分析。美國彭博社13日稱,中國6月對美順差創新高可能有很多因素推動,但這同樣表明,“沒有跡象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會很快得到改善”。BBC引述專家的話分析稱,美國上周開始對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這將在7月的貿易數字中得到體現,但影響幅度并不會特別大。評論稱,中國新的貿易數字也說明,美國想要贏得這場貿易戰將非常困難,“美國的關稅會增加中國商品的成本,但無法完全阻止美國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華爾街日報》稱,黃頌平13日還發出寬慰的信息,他表示,中國海關不會以故意延長對美國進口貨品的檢查時間來作為報復手段。
“中朝貿易暴跌”13日也引起媒體關注。美聯社稱,根據中方13日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朝鮮進出口下降59.2%,其中出口下降43.1%,進口下降88.7%,6月份進口同比下降幅度達92.6%。黃頌平表示,執行安理會決議,是聯合國各成員國應當履行的共同義務。中國海關一貫全面、準確、認真、嚴格地執行安理會有關決議。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貿易摩擦未來有升級風險,企業對市場前景擔憂情緒上升,上半年擴大出口,6月份出口增速加快至12.6%,表現出應激式增長特點,這種勢頭很難維持。他認為,下半年中國貨物出口增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下降,而進口將保持較快增長。目前歐洲經濟增長勢頭減弱、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波動加大,將導致外需走弱。“在國內政策促進下,未來進口增速將明顯高于出口增速,導致貿易順差大幅收窄,甚至有出現略有逆差的可能,出口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或將減弱。”
萬喆認為,從美國政府對中國發起的各種貿易措施來看,美國政府也在不停調整,說明美國意識到貿易戰對美國同樣存在著明顯的負面影響。她提醒說,中美貿易博弈中存在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中國一定要掌握好時局變化,做好應對準備。▲
環球時報201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