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南
【摘 要】新聞領域中的非虛構寫作集文學性和新聞性于一體,有其獨特的寫作優勢,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尤其是借助新媒體的發展和人們閱讀方式的轉變,給媒體注入新鮮的活力。但在看到非虛構寫作給新聞領域帶來的優勢的同時,也要反思文學性和新聞性的融合造成的邊界模糊的問題,以更好地促進非虛構寫作在新聞領域的規范框架范圍內的不斷發展創新。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新聞領域;新新聞主義
非虛構寫作本是文學領域的創作,如今也引入到了新聞領域。新聞的鐵律就是保持完全的真實性,本身是不存在虛構和非虛構的概念的。但是在新聞領域早就存在一種可以被稱為“非虛構寫作”的新聞文體——特稿,并且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特稿的緣起有部分原因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為了尋求突圍而產生的一種在文體上的創新嘗試。如何看待非虛構新聞寫作的文學性和新聞性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對這種寫作方式爭論的落腳點。從某種意義上講,“非虛構”寫作就是新聞寫作,因為它們最終并不是為了文學,而是為了向媒體和社會傳達他們所看到的事實以及所進行的思考。[1] 認清楚這一點,把握住非虛構新聞寫作的特征,有利于新聞記者認清非虛構新聞寫作的價值,提升新聞業務能力。
一、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
(一)新聞主義學融合下的產物
“新新聞主義”是上世紀中期在美國流行的一種新聞報道寫作方式。它把文學上的創作手法融入到新聞的寫作、報道過程中,通過對場景、氛圍、對話等細節上的描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把新聞呈現給讀者。但是“新新聞主義”過度強調文學性的創作手法,有時甚至會用虛構的情節來呈現出需要的場景,這就有悖于新聞報道真實性原則。所以,在八十年代以后,新新聞主義逐漸被邊緣化。但新新聞主義所主張的寫作技巧,在新聞寫作領域作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得以保存,形成了調查新聞、新聞特稿等形式。從傳統的新聞學角度來看,它不完全符合新聞報道所強調的真實性原則,帶有明顯的文學創作色彩;從文學創作來看,它又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色彩。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非虛構新聞寫作,也就是特稿,是文學與新聞的融合。
同樣由于文學性和新聞性的結合,非虛構寫作很難有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解釋,相關學者也從兩個維度考慮了這個問題,非虛構寫作方法作為一種寫作手段,既強調文學上的情感介入又要求對真實性的尊重。在新聞的維度上,它是一種探究式的社會學方法;在文學的維度上,它是一種復合型的思維方法;在二者綜合的維度上,它又是一種跨文體的寫作方法。[2]
(二)我國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
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報紙就開始嘗試非虛構寫作了,也就是對特稿的嘗試。按照重慶大學曾潤喜教授的觀點,以紙媒為主要陣地的特稿,其發展過程大致為三個階段:1995-2003年的探索期;2003-2009年的黃金時期;2009年以后的特稿新時代。
第一階段中,由于特稿的寫作手法具有較強的文學色彩,對人物的刻畫較為深入,受到讀者的喜愛,有著良好的市場反應。雖然特稿得到廣泛的流行,但是特稿的說法還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當時主要被稱為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和調查報道。就寫作而言,這個階段的特稿多集中于對新聞事件的挖掘和對新聞事件的解釋,為了吸引眼球,對于細節的描寫過于夸張。
第二階段是以《舉重冠軍之死》《悲情航班MU5210》為代表的特稿,開啟了非虛構寫作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非虛構寫作逐漸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寫作規則,技巧上更加注重文學性,題材指向更加具有廣度和深度,通過一個個微觀的故事來映射宏觀層面的問題。
第三階段是紙媒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日漸式微,資金和人才轉型問題凸顯。這一階段,一方面同樣有紙媒仍在堅持非虛構寫作,并且收獲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場反應,如《新京報》《南方人物周刊》《vista看天下》等。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和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網絡平臺也成為非虛構寫作的新陣地,如《人間theLivings》《智族GQ》等。
二、新聞領域中的非虛構寫作特征及意義
(一)特征表現
1、“介入”凸顯了新聞真實性
對于新聞而言,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根基所在。非虛構寫作的核心在“非虛構”上,是其能夠兼顧文學性寫作和新聞性報道的根本所在。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包括內容真實和呈現真實。內容真實指的是對新聞事件的第三人寫作態度,以客觀、中立的態度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事件的真實情況;呈現真實則是指在事件真實的基礎之上,力求給受眾呈現出最真實的情況,使受眾能夠對新聞事件的場景有真實的認識。
20世紀薩特提出“介入”理論,在這個理論中它強調,“介入”不會帶來隨意的改變,而是讓作家更加體會到行動的重要性。介入就是讓寫作者進入到事件的場景當中,然后真實地記錄。而非虛構寫作正是要求記者實地調查,掌握一手材料,從而呈現出最真實的事件。毫無疑問,介入產生的現場感是非虛構寫作的關鍵。正是因為這種介入的現場感,使得非虛構寫作能夠給讀者展現出真實發生的事件場景,凸顯出新聞的真實性。
2、具化細節增強現實感
在特稿中非常注重運用細節刻畫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盡量選擇那些觸動人心的細節刻畫,為讀者提供一個個生動、形象、具有現實感的畫面。讓讀者能在這些描繪中對新聞事件有著切實感受,擊中其心靈軟點。
2011年《中國青年報》的冰點特刊《永不抵達的列車》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陽光下花草、樹木的倒影還留在這個姑娘的相機里;草稿本里還滿是這個姑娘隨手涂畫的大眼睛女孩;她最喜歡的日劇《龍櫻》仍在上演;這個夏天的重要任務還沒完成,她在微博上調侃自己‘沒減肥徒傷悲……但朱平已經走了。” [3]記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盡可能還原出動車事故中遇難者生活中的具體細節,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描寫更增添了讀者對事故中遇難者的哀思。
(二)在新聞領域的意義
1、提供了新的新聞報道模式
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寫作模式就是倒金字塔模式,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依次呈現給讀者,通過導語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過于廣泛的使用難免會造成形式過于單一的局面。非虛構寫作利用其融合的背景,不僅能夠運用文學的手法使新聞報道具有易讀性與情趣性,更能夠把客觀事實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形成新的新聞寫作方式。在《永不抵達的列車》中,作者通過多線敘事的方式,把幾個遇難者身上的故事采用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場景串聯,突破了傳統的順序寫作方式,反而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軟點。
2、豐富了新聞寫作技巧
與傳統的新聞寫作方式不同的是,非虛構寫作可以通過將對話、細節、場景等方面的描寫融入到傳統的新聞寫作手法中,使新聞報道有了更加豐富的寫作方式。例如,在非虛構寫作特稿中很少能夠看到傳統的單一邏輯的敘事方式,而是采用多樣化的寫作方式,比如第三人寫作視角、細節刻畫等,這些手法的運用豐富了新聞寫作的技巧,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與情趣感。
3、夯實新聞寫作的態度
非虛構新聞寫作的基礎是真實性,而真實性就是建立在大量的調查采訪基礎之上的,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具備扎實的寫作態度和作風。標準的非虛構寫作比傳統新聞寫作有著更為嚴格的標準,它要求作者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并且進行有條理的分析,基于事實進行寫作,而非作者的主觀臆斷。這就要求作者在進行寫作之前進行大量的調查采訪,獲得一手材料、明確消息來源,在這個前提條件下,作者對非虛構新聞寫作下新聞報道的寫作態度就有了明確的認知,從而夯實記者的寫作態度。
三、對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的冷思考
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介于新聞與文學之間的寫作方式,確實為新聞報道方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作為一種新的事物,學界對其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它還需要去接受考驗,經受質疑,其發展注定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真實”邊界模糊
非虛構寫作強調作者介入到真實的情境當中,去觀察、去體驗,但是在新聞領域,一方面過分強調現場的參與感,則有可能出現操控新聞事件的情況,從而使得報道有悖真實性原則成為虛假報道;另一方面,如果過于弱化介入感,則有可能使文章轉化為事件性的敘述,和傳統的報道方式基本沒有差別,難以完成新聞報道方式的轉型。非虛構寫作雖然強調作者對時間的高參與度,但凡事都有個“度”的概念,作為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更需要把握好度的問題,既要寫出感情來又要保證事件的真實性,這對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態度有著很高的要求。
非虛構寫作注重作者親身的“介入”,在寫作中的情感方面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這種情感的注入,是否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有所影響,作品的真實性如何體現,這些也是非虛構新聞寫作的問題所在。非虛構寫作的這種矛盾,在新聞領域的實踐必然會受到質疑和批評,需要充分展開討論,不斷地在實踐中完善自身理論體系。
(二)選材方向偏向
非虛構寫作在新聞領域興起以來,作者選材的角度遍布社會的各個領域,作者針對某一件受眾感興趣的事件展開調查研究,然后把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加入作者的體驗過程,再摻雜一些個人的情感。比如2017年的普利策特稿獲獎作品《戰士》,記錄了一名阿富汗戰場上的大兵,退役后飽受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折磨,陷入不可自控的暴力,文章的導讀寫到:軍隊教會他如何開槍,阿富汗戰爭教會他如何殺戮,但沒人教他怎樣回家。國內的一些公眾號在進行非虛構新聞寫作時,作者的寫作角度聚焦于社會陰暗面,受眾們也在熱烈地進行評論,看似營造了一種熱烈的氛圍,但我們冷靜下來進行思考就會發現,選材過于聚焦社會痛點,可能導致非虛構寫作進入到類型化和泛化的困境。
結語
非虛構寫作雖然來源于文學領域,但它更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方向和可能,它實際上是作為一種文學和新聞融合的嘗試。新聞在新的生態環境下,其寫作方式也面臨著轉型,在新聞報道中將文學性與新聞性相結合,對新聞領域和文學領域都是一種嘗試。但是文學和新聞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運用文學寫作的技巧的同時要牢牢守住新聞真實性的底線,區分清楚新聞與文學之間的界限。我們也要看到非虛構寫作的不足之處,冷靜地進行反思,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堅守新聞真實的鐵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改進與完善。
注釋:
[1]申賦漁.“非虛構”,在新聞達不到的地方生成力量[J].傳媒觀察,2012(10):52-53.
[2]馬建輝.非虛構文學的三個維度[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s).
[3]趙涵漠.永不抵達的列車[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1-07/27/nw.D110000zgqnb_20110727_1-12.htm,2011-07-27.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