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提出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一種全新的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誕生了,且受到多方面的重視。由于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宗旨不謀而合。因此“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是指引教師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將探討把該教學法應用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教學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其宗旨應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在教學方法和過程中主要通過教師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在“學中做”,“做中學”。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實質是一樣的。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就是:“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其意思也就是“教學做”是合一的,是一個整體,就像一件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樣是不可分割的。在指導學生的學習中要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更要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新的體驗、新的收獲與知識。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屬于一種教學理論,陶行知先生為了實現這一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尋找并實踐于這一理論的教學方法。例如,陶行知先生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的連環教學法、小先生制、藝友制等教學法都是以教學做合一為依托而形成的。
通過研讀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法,筆者認為該教學法可以有效地運用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中。
一、 連環教學法應用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
連環教學是陶行知先生發起的一種平民教育。“這個法子是用家里識字的人教不識字的人: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這一方法經過研究和發展,發現其不但在校外廣泛運用,就是在校內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樣這一教學法是非常適用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如:我們在指導學生搜集與活動主題相關資料時,教師教與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學生回家搜集到所需要的資料,然后在活動過程中和大家分享,又教會了其他的同學。又如:我們在進行綜合實踐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某種設計與制作時,通常都是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先學會,然后再教組內其他人員。這樣使得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更加有效、順利地完成。
二、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環節中巧用“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生活中無意發現的。“我們開始提倡平民教育的時候,家母五十七歲。她當時發了一個宏愿,要讀《平民千字課》。舍妹和我當時都忙于推廣工作,沒有空閑教她。那時小桃才六歲,讀完第一冊,我們就請她做小先生,教主母讀書,這大膽的嘗試成功了,祖孫二人一面玩一面讀,興高采烈,一個月就把第二冊讀完了。”它宗旨是即知即傳的原則,打破了教學中對學生的束縛。學生不僅可以教學生,而且還可以教任何需要學習的人。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通常主要的活動過程,需要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實地調查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許多時候教師不能跟隨實地考察實地調查。因此,這一階段我們采用小先生制來指導和促進活動的順利開展。如:在《用眼習慣小調查》這一活動的調查活動階段。我先把每個小組的小組長請來,然后帶領著他們對三年級的一個班級進行調查。調查過程:第一步找到所要調查的班級,走進去并說明來意。第二步拿出準備好的用眼習慣調查問卷并分發問卷。第三步回收用眼習慣調查問卷。第四步整理問卷,逐題分析,并用統計圖的方式顯示調查結果。并教他們在調查過程,如果遇到突發事情的處理方法。做到這里,然后我就請這些小組長當任小先生(我們今天叫小老師)。然后由這些小老師帶領著各自的小組成員對全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用眼習慣調查,保證了調查時候有人及時指導,促使調查活動順利地進行。這樣就使得我的整個主題活動得以順利地開展并完成。
三、 藝友制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藝友制,“藝是藝術,也可以作手藝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藝術或是手藝并是藝友制”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與學做手藝有關的活動方法,并是“設計與制作”的活動方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動手操作等理念,這一理念在設計與制作的活動中充分得以體現。
從小學生的心理以及平時課堂教學的觀察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都表現得比較膽怯。例如簡單的一句,“不會的可以過來問老師。”往往發現來問的沒幾個,但是下課的時候,注意觀察下,你會發現有許多同學愛問身邊的同學朋友。因此,我們可以把陶行知先生的藝友制引用過來,在設計與制作的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運用,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四年級上冊《自己動手做風箏》這一主題活動。
活動目標:了解制作風箏的方法和相關知識,了解制作風箏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制定制作風箏的主要步驟。
活動過程:1. 交流討論制作風箏的方法與制作風箏的工具和材料;2. 設計風箏,作為初學者,教師建議盡量設計菱形的風箏;3. 制作風箏,教師引導根據自己所設計的風箏完成風箏制作。在制作過程中發現不會的可以問老師,還可以問旁邊做得好的同學教你。
在制作風箏這一階段中,我發現有許多準備制作菱形風箏的同學中途改變了主意。通過了解情況,知道了有的是因為做到某個環節做不來放棄了而改向旁邊的朋友學做他的,有的是因為覺得自己的不好看,看到別人做的美觀而改做旁邊同學的樣式了。等到做成后,進行成果展示時,突然眼前一亮,有各種形狀的風箏,有的還畫出了動物的圖案,那些跟著制作的同學也做得有模有樣。許多同學的制作都超越了菱形的思維,這一活動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藝友制教學法的魅力,讓活動更加成功。
綜上所述,連環教學法、小先生制、藝友制等教學法是可以很好地運用于小學綜合實際活動課堂中,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只是其思想很小的一部分,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只要認真學習,筆者相信,在以后開展的活動中不斷研究和完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它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的感興趣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小先生[J].生活教育,1934,1.
[3]陶行知.藝友制——師范教育答客卷[J].鄉村叢訊,1928(2).
作者簡介:
張秀鳳,福建省建甌市,通濟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