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士開始到城市工作、發展、定居,這就導致城市地區的初中學校面臨的生源更多,“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也因此成為一個特殊的初中生群體。顯而易見,教師所面臨的學生越多,那么他們的管理教學工作難度便會更大。那么,初中教師應如何做好外來務工子女的管理工作呢?本文將從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進行自我管理教學培訓、做好家校合作三個角度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管理工作;方式方法
雖然我國一直以教育均衡政策作為新課改的基本政策,認為教師應該一視同仁,讓每個初中生都能夠接受平等的學校教育。但是,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經歷、生活環境以及他們的學習能力等都讓他們在適應城市學校教育生活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尤其是那些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學生將會在青春期這一特殊、敏感的成長時期內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也會直接影響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的身心健康。為了開展更加人性化的初中教育,教師應該根據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特征與行為特征來制訂針對性的管理對策,為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的健康成長創設一個更加優良的學習環境。
一、 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許多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會因為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或者城市子女的“排外”心理,認為自己與城市本地學生并不相同,導致無法融入城市學校環境,這就讓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比如自卑、孤僻等。為此,教師應該根據這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紓解壓力,消除自卑與不自信感,教給他們人際交往技能,使他們學會主動適應環境,以健康的心理狀態來迎接未知的挑戰。
就比如本班有一名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所以這名同學不愛講衛生,比如不勤換衣服、吃飯前不洗手等,而這個衛生問題直接導致其他同學開始“嫌棄”這名同學,使得這名同學漸漸變得自卑、孤僻。在得知這個問題之后,筆者專門對其進行了衛生教育,幫助他養成愛衛生、勤換衣、勤洗手的好習慣,使其保持衣著整潔,以此作為心理疏導的“切口”。然后,筆者便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樹立自信,使其主動嘗試參與班集體活動,與其他人交談、溝通,使其掌握科學的人際交往方法。果不其然,在筆者的引導下,這名同學逐漸變得開朗起來,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這對于幫助這名同學融入城市初中學校生活是十分有利的。還有一部分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直接就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認為自己會受到“城里人”的排擠。為了消除這部分學生的錯誤心理,筆者會諄諄善導,告訴他們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貴財富,他們與城市本地學生并無不同,希望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切勿妄自菲薄。
二、 進行自我管理教學
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這個特性決定著這部分初中生所接受的管理教育是比較落后的、不及時的,因為他們的家長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其進行管理教育,所以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但是,要想單純依賴教師管理來提高農村初中外來子女的管理工作效率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自律、自管能力水平,才能夠真正優化管理教學質量,也才能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對農村外來務工子女進行自我管理培訓與指導。
為了提高本班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筆者針對不同學生的行為表現而制定了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就比如本班有一部分農村外來務工子女的性格比較內向、靦腆,有著良好的自律意識。對于這部分學生,筆者會讓他們擔任“行為監督員”,鼓勵他們監督每一位同學的行為表現,一旦發現有亂扔垃圾、違反課堂秩序、打架斗毆等現象,可及時上報,筆者會酌情處理。這份“責任”會讓這部分農村外來務工子女感到自己被重視、被認可,從而使其更好地進行自我約束。另外,還有一部分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屬于本班的“刺頭”,他們經常反抗老師、逃課、不遵守課堂秩序等,這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也讓教師越來越不愿意管教他們。對此,筆者認為,這部分學生的偏激行為主要是因為他們想尋求教師、其他同學的關注與認可,所以筆者會先告訴他們,教師對待所有學生的態度都是一樣的,然后會為其制訂個人訓練計劃,比如常常違反紀律的學生若能夠在一個月內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便可得到小紅花;喜歡逃課的學生若能每個月都能夠做到準時上下課,也可得到相應的贊美等。這些獎勵會讓這部分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受到表揚與認可,是優化他們行為表現,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
三、 做好家校合作
管理教育屬于全社會教育問題,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形成教育合力,而其中更為重要的便是家校合作,只有與家庭進行合作,才能夠使農村外來務工子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懂得約束與規范自身行為,進而優化初中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可以說,絕大多數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能夠在家庭中展現自己最真實的性格,所以他們也會暴露更多的缺點與不足,所以只有家校的有機合作才能夠真正解決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的問題。
筆者會充分利用現在的智能手機、電腦、校訊通等與學生家長展開線上交流,通過現在的網絡通訊平臺了解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的行為表現特征,指導農村務工子女家長以科學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同時,筆者還會利用班會、家長會等面對面的溝通活動來更好地與家長進行合作。就比如筆者曾經面對一位學生家長依然保持著“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觀念,總是對學生施以殘酷的體罰,這種家庭環境讓這名同學變得戰戰兢兢,極其缺少安全感。在得知事情原委之后,筆者向這名學生家長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向他講述了一味“體罰”對于學生心靈成長的危害性,希望他能夠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為。一開始,這名學生家長不以為意,但是這個學生的成績持續下滑、害怕與人交流等行為表現讓這名學生家長幡然醒悟,開始考慮筆者提出的“民主教育,平等管理”的可能性。然后,這名學生家長便向筆者詢問了正確管理與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與筆者進行了有效合作,共同幫助這名同學走出了心理陰影。
總而言之,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的問題很多,也存在個性化特征,所以教師在管理這部分學生的時候應該要學會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以便切實優化管理工作質量,使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得到更加健康的成長,以此來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冬梅.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思想品德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2]潘麗芳.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偏差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作者簡介:
趙忠平,江蘇省海門市,天補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