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爨西遷至永昌,加速了永昌地區少數民族的漢化進程;西爨發達的農牧業在西爨遷至永昌地區后對其產生了影響,令其農牧業一度發達起來。一定規模的人口遷移一般都會給接收遷移人口的地區帶來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響。而唐天寶年間西爨西遷至永昌地區給其帶來的主要是民族融合與文化教育方面的影響,而經濟和政治方面帶來的影響則相較甚微。
關鍵詞:爨氏;西遷;影響
一、 爨氏之溯源與興亡
爨氏興于東漢,于三國時期開始獨霸南中,爨氏族人的努力與諸葛亮的扶持是爨氏的興起的重要條件??傮w來說,東漢晚年以來,南中大姓稱強,爨氏勢力漸張。三國鼎立時期,南中大姓受到重用,且爨氏后打敗霍成為南中獨霸大姓。公元748年,南詔吞并了爨氏。至此,爨氏在云南稱霸的歷史才告結束。雖然爨氏政權滅亡了,但爨氏仍對南詔、大理的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起到了至深的作用。
樊綽《云南志》卷4曰:“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從起源和發展過程來看,西爨和東爨都是爨氏的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后形成的。綜合史學家之見,對其較為合理的解釋應為西爨以白蠻為主,東爨以烏蠻為主,但不能絕對說西爨就沒有烏蠻或其他民族,也不能說東爨就沒有白蠻或其他民族。
二、 爨的衰亡與西爨西遷
關于西爨西遷,史載天寶四年至天寶五年,南詔王皮邏閣受唐中央之命平反諸爨之亂。爨氏因此逐漸分崩離析、力量削弱。皮邏閣死后,其子閣羅鳳繼位,派遣昆川城使用兵威脅,令西爨遷徙大量人口到永昌城。
關于爨氏西遷到達的地方,具體范圍我們不知,其所說的永昌城可能只指永昌郡故址,也可能還包括其他地方,比如兩處,一是瀾滄江邊,今巍山(蒙化)、景東等處;二是金沙江北,今會理、鹽邊等處,據《元史·地理志》說,南詔時期安置許多烏白蠻的人口。此兩處,瀾滄江邊的蒙化等處較為可信。
三、 西爨西遷對騰永區域社會的影響
西爨的西遷對永昌地區的影響主要在文明傳播和民族融合方面,具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 人口比例方面
從人口分布上來講,可以說,唐朝天寶年間西遷至永昌地區的西爨無疑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縮小了永昌地區與云南其他地區的人口比重的差距,可以說,這是西爨西遷至永昌地區對其區域社會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
(二) 風俗文化的漢化
永昌郡乃古哀牢國的一部分,哀牢夷之居永昌郡者,謂之永昌蠻,其多少都沾有哀牢人儋耳、紋身、善于紡織、穿貫頭衣的習俗?!度A陽圖志.南中志》永昌郡曰:“后著十尾?!薄逗鬂h書.西南夷列傳》記哀牢種人:“衣皆著尾。”同書又載:“永昌太守鄭純,與哀牢夷約,邑豪歲輸貫頭衣二領?!睋?,可以推測,至少到晉朝時,永昌郡的人們在服飾上有衣尾習俗,蠻夷風格很明顯,換而言之就是漢化程度很低。
西爨在喪葬方式、言語等方面都較漢化,因此,從時間及漢化程度上我們可以判斷,西爨的西遷的確對永昌府人民在風俗文化的漢化上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另外,無疑也對永昌地區的民族融合產生了巨大影響。南中大姓的勢力從東漢晚年以來逐漸強大,在三國鼎立時期,包括爨氏在內的南中大姓受到重用,而爨氏打敗霍氏后即成為稱霸南中的唯一大姓。若從治滇的角度來講,爨氏從秦漢到中唐治滇了長達千年之久。近年來多位學者都研究和探討了爨氏得以控制南中這么多年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到了云南就開始便服從俗、不脫離實際、夷漢平等、融合的這樣一個理念。夷漢民族的密切接觸使“遑耶”這種以夷漢不同民族之間通婚聯姻為基本特征的制度誕生了,在爨氏政權尚未滅亡時,“遑耶”對南中地區各勢力摩擦的減小和政局的穩定產生了重要作用。而爨氏在西遷后,又推進了永昌地區漢夷民族的融合,也推進了永昌地區土著居民的漢化。
(三) 農牧業與邊境貿易的發展
1. 農牧業
在爨文化時期,牧業在爨區經濟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甚至有可能超過農耕經濟而占據首要位置。興旺發達的爨區牧業經濟,是支撐爨文化的又一重要物質基礎。永昌郡的牧業經濟在爨文化時期基本未留下記載,但入唐以后又重新見于記錄。唐代滇西沿邊地區的畜牧業,尤以盛產駿馬見長?!缎绿茣つ闲U傳》云:“越賧之西多薦草,產善馬,世稱‘越賧駿……日馳數百里?!薄赌显t德化碑》亦有“越賧天馬生郊”之說。越賧的地望,林超民先生定位于今保山地區西部高黎貢山西麓騰沖市瓦甸一帶。另據《云南史記》稱:“馬出越賧川……藤充(今騰沖市城周圍)亦出馬……申賧(今龍陵及芒市北部)中亦有馬,比于越賧。”以此觀之,滇西產駿馬,并非限于越賧一地而是區域性的特產,足以表明此區的牧業經濟亦已達到相當的水平。越賧馬既是象征南詔國家興盛的吉祥物,也是這個山地之國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時,還是南詔向大唐王朝進貢的方物。
2. 騰緬邊境貿易
永昌郡不僅農業發達,手工業也較為發達。史載哀牢國早于中原即引進棉種及生產棉布,為我國最早生產棉布的地區。另外,在永昌郡云集了許多東南亞、南亞的僑民,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有閩、濮鳩、獠、驃、越、裸濮、身度之民?!彬娒窦淳拑S,身毒民即印僑,其對外開放情況,可見一斑。由于哀牢國對外開放程度很高,因此在哀牢王臣屬東漢王朝以后,永昌郡即成為我國大西南的門戶。如此看來,永昌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產能為南詔對外貿易提供較為便利的條件。
唐宋時期,中緬間通過南絲路的交往,較前增多。這與南詔方面不無關系。據文獻記載,唐代滇緬段民間貿易比重很大。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永昌地區素有“西南門戶”的美稱。由于唐代的云南在政治上處于割據,因此,唐宋時期南絲路上的國際貿易由漢晉時中國與緬印的交往演變為局限于南詔、大理地方政權與緬甸的交往。遷至永昌城的西爨無疑對南詔和大理政權統治者在永昌地區與緬甸的國際貿易做出了貢獻,雖然那一時期的國際貿易的對象以奇珍異寶為主。
參考文獻:
[1]馬繼孔.陸復初《爨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頁.
[2]范建華等.爨文化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04頁.
[3]方國瑜.云南民族史講義[M].云南人民出版社,第254頁.
[4]范建華.爨文化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頁.
[5]馬繼孔.陸復初《爨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頁.
[6]馬繼孔.陸復初《爨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頁.
[7]范建華.爨文化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73頁.
[8]胡麗華.文化保山(騰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5頁.
作者簡介:
張世芳,云南省騰沖市,云南省騰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