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社會性。改變脫離生活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探討如何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積累有效聯系的教學途徑,促進學生真正成為聽、說、讀、寫活動的主角。
關鍵詞:教學活動;教材內容;綜合性學習;生活積累
現就“初中語文學習融入生活積累的途徑”在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談談體會:
一、 將生活積累與語文教學過程結合起來
初中生主體意識和生活意識逐漸形成,他們受教育并非無條件地接受,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取新知識,探究新領域,可以充分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積累,讓他們的生活積累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最生動、最直觀、最具體的呈現出來。
1. 從生活中激發對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貼近學生生活積累的語文學習類型主要有:(1)結合課文內容、鞏固語文知識。如圍繞課本教材內容續編故事;或者辦相關手抄報,分組選出優秀作品張貼,供大家觀賞學習;也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在自己表演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拿捏教材上人物的心理活動,更好地理解人物關系;也可以給課文配圖畫,一幅幅充滿想象的畫面都是出自學生的主動想象。(2)貼近生活、貼近社會,關注生活中的語言發展。如收集賞析優秀的廣告詞、影視歌曲,搜集整理風土人情故事材料,做“錯別字普查”的社會調查等。(3)關注學生成長中熱門和焦點的話題。如,周末興趣班是家長強制還是自愿選擇,給初中生配備手機好處多還是壞處多,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應該如何抵制?等等。(4)繼承傳統文化、學習民族語言。如學校都陸續開設書法課,班級中會不定期舉行古詩詞比賽等。(5)結合重大節日、傳統節日的來臨,開展紀念性語文實踐活動等。
2. 從生活中導入對語文的感受,培養知識的積累和感悟力
課堂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語文導入教學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八年級教師用書中設計的《巴東三峽》的導入:展示三峽的音樂風光片,簡介三峽(投影機里放出氣勢雄偉的瞿塘峽、幽深秀麗的巫峽、險峻聞名的西陵峽,投影畫面配以時而優雅,時而雄偉的樂曲,營造出氣勢龐大、感慨萬千的氣氛,感受到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教師配合音樂風光片加以解說,這樣的導入效果緊緊抓住學生生活對自然的生活積累及向往情愫,引發學生的激趣、生活積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拓展。
3. 從生活中展開對語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
實現提問生活化,因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學問題還原為鮮活的生活情景,使問題變得親切自然容易理解。例如八年級教師用書《生命之舟》在整體感知,分析課文中,問道:找出其中最緊張、最令人難忘的情節,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體會電視新聞的特點和文章的主旨。又問道:在你們所接觸的媒體及廣告中可否有令你難忘的內容及文字?幾個教學提問是一線串珠、不僅兼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且進行了一次良好的文化審美欣賞熏陶。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升華,也轉化為思考設計,參與分辨,達到知識系統化的目的。
4. 從生活中轉化對語文的傳授,培養學生的探究和人文精神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讓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動態資源。在課堂上,學生學到了許多的語文知識;生活中,學生學習,實踐,創造,更加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感受到學語文、用語文的樂趣。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來學習語文,可以通過閱讀書報來學習語文,也可以通過用普通話與別人交流來學習語文……
二、 將生活積累與語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
新編的語文教科書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全的人格修養和創新思維品格的熏陶、感染。如新聞選材《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別了,“不列顛尼亞”》《生命之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些范文均屬新聞范疇,而文章形式各不相同,并且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民族自豪感,學習先進人物的崇高思想。教科書處處要求既要學校課堂學習,又要延伸到母語的廣闊社會課堂學習。從單一關注成績,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樹立,這是課程改革后更重要的“不一樣”。在教材的改革下,教師應引導學生更加關注電視廣播、互聯網,注意觀察日常生活現象,以期實現教學互動,與教材同步。要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化,語文教材內容向著接近學生生活,指導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向發展,這是語文教材向生活化發展的方向。
三、 將生活積累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結合起來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比如,七年級綜合性學習《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我根據學生的家庭狀況,能力差異,個性差別等,分別要求他們做一些社會調查,包括生產工具、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生產資料、思想觀念、生活環境等內容,這些調查簡單易行,貼近學生生活。因此,這一節課效果非常理想,學生收獲較大,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初中綜合性學習無不在向我們傳遞著這么一個信息:語文教育一定要走近生活,要在時代的召喚下奮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才能適應21世紀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樓世洲主編.新世紀教育現代化的使命[J].
[2]孫喜亭著.教育原理[J].
[3]鐘啟泉,張華著.課程與教學論[J].
作者簡介:
嚴志勇,福建省龍海市,龍海市榜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