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針對特殊學生展開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將生活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用生活語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現場體驗活動,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在課內外拓展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和社區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情感的關懷。這些方式都有助于構筑生活化語文課堂,讓特殊學生得到進步。
關鍵詞:實踐活動;生活化語文;特殊教育
學者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特殊學生包括有語言缺陷、肢體障礙等問題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如果要讓其通過綜合分析獲得抽象性的知識,難度頗大。針對特殊學生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其展開實踐活動,讓學生投入到生活化學習的情境中,嘗試運用學到的語文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能促使語文課堂和生活更為貼近,同時也能讓特殊學生對相關的語文知識印象更為深刻。
一、 現場體驗,嘗試解決問題
在針對特殊學生展開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將接受式的學習轉變為體驗式的學習,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有趣的體驗活動中,在體驗中嘗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學生便能有更為深刻的印象,在學習相關語文知識時也能掌握得更為透徹。
在學習《早睡早起》時,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到與之有關的體驗活動中。如可以設置這樣的環節:“大家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是如果身邊有同學不喜歡早睡,每天很晚了還要玩游戲,面對這樣的同學,你要如何勸說他早睡呢?”這個問題不僅和課文所學的內容有關系,而且還能促使學生嘗試展開人際交流,幫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有學生嘗試說:“我可以跟他說,你這樣是影響人家休息,是不對的。”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如果別人這樣對你說話的話,你會贊同對方的想法嗎?你是否會覺得對方的語氣過于生硬呢?如果能說得更委婉一點就好了。”又有學生提出:“可以這樣說,睡覺太晚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人就不好看了,你是個好看的女孩,如果早點睡覺,一定會更漂亮的。”教師點評:“這個說法很好,不僅說得十分委婉,而且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方一定會贊同你的說法的。”在現場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該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表達能力也更強。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通過學習語文能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問題。這樣學生便能提高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也能更為積極地在生活中訓練語文,促使自己掌握更豐富的知識,讓特殊教育更為高效。
二、 拓展交融,形成良好習慣
教師還可以組織特殊學生注意到課內外的溝通和交融。如可以讓學生展開互動討論,圍繞課文思考一個和生活有關的問題,并嘗試說出自己的生活感想。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不僅能提高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更能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習《文明用餐》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聯通課堂內外,如可以讓學生嘗試思考一下,自己在用餐時是否注意文明禮貌呢,有什么地方做得還不夠呢?教師還組織學生展開文明用餐自評互評活動,引導學生設置表格,在表格中填寫了用餐時不大聲說話,用餐時要將食物吃干凈等問題,并給自己和同伴打分,最后看誰獲得的成績最高。在組織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提出了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你在吃飯時,有人要和你說話,你不和對方說法,對方說你不合群,你該怎么辦?”有學生回答:“我不會直接不理他,而是告訴他現在是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我們可以吃完飯再說話。這樣他就不會認為我不合群了。”又如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吃飯時正好有你不喜歡吃的食物,你該怎么辦?”有學生提出:“如果是有營養的東西,那么我就要堅持把它吃下去,這樣身體才會好。”在互動討論中,學生對于文明用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養成了更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特殊教育中教師可以溝通課堂內外,組織一些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跟蹤調查和屏蔽活動,讓學生和家長都參與到活動中,這樣便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進而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成長都有一定的幫助。
三、 走進社區,感受情感關懷
在特殊教育中,教師要以情感關懷為主,讓特殊學生感受到溫暖,這樣能促使學生更投入地參與到學習中。教師可以采用課堂和社區相互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各種社區活動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并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得到發展。
在學習《過馬路》時,教師可以聯系社區,組織“交通安全小講座”活動,安排學生一起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可以根據交通法規相關內容設置一些情景劇,讓學生思考面對這些情況該如何處理。如當馬路上是紅燈時,如果沒有車輛通過,此時身邊的同伴提出現在就可以過馬路,這時應該怎么辦?如有學生提出:“我要告訴他這樣很危險,因為車子隨時都會出現,到時候就來不及了,所以要等綠燈才能過去。”又如,在過馬路時如果身邊的東西滾到了馬路的當中,能否立刻過去撿拾。有學生提出:“我們如果要撿東西的話,要小心地看周圍是不是有車子經過,還要看一下是否是綠燈。我們不能隨便過去撿東西,因為路上會有很多的車,這樣就實在太危險了。”在社區活動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同伴,可以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同時也能增強判斷是非的理性思考能力。
在結合社區展開活動時,為了讓學生的活動更有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高低進行分組,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動能力較弱的學生。這樣能促使學生之間起到互相幫助的作用,讓學生得到發展。
在特殊教育中,教師要采用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方式,將學習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語文知識,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進而逐步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潘雅萍.淺談智障學生的生活化語文課堂[J].學周刊:A,2011(2).
[2]翁利群.淺談有效的培智生活化語文教學實踐[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12).
作者簡介:
周雪梅,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民勤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