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寶貴資源,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要求加強初中數學教學,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數學;綜合應用;現狀;對策
數學是一門自然學科,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要求。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結合這些問題,從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引入課程小實驗,動手操作,結合生活實例,組織學生進行數學調查等方面,對初中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幾點思考。
一、 當下培養初中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現狀分析
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當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思想淡薄。受應試機制的影響,在考試升學大棒的指揮下,老師往往為了提高升學率而采用“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機械記憶解題步驟,無休止地進行“題海戰術”訓練,教材例題講解猶如“紙上談兵”。老師課程教學墨守成規,教學脫離實際生活,又何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呢?二是課堂教學受到較多的條件限制。初中數學教學面臨著中考升學的壓力,教學時間緊,教學任務重。而且數學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邏輯思維、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著一定的要求。初中生數學能力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性大,生活經驗有限等,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質量和效果。
二、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 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
數學概念、數學規律具有一定的歸納性、總結性,大多數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因此,對于數學概念、定義教學,如若只是簡單地向學生進行文字講解,脫離內在原理進行分析和探討,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不得要領。因此,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可以強化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探討、分析,結合實際實例,引導學生切身感受“抽象到具體,具體到抽象”的知識轉變過程。比如說,在絕對值的概念教學中,筆者引入數軸,在數軸上找出兩個對稱點,并用數字“6”與“-6”標注,讓學生通過數線段的方式找出“6”與“-6”分別距原點的單位長度,思考兩者有什么關系,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絕對值的概念。為了強化學生的認知,筆者還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找尋“0”“±a”的絕對值,讓學生體會感受互為相反數絕對值相同的這一結論。
(二) 引入課程小實驗,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切忌理論教學、說教教學。數學教學不同于語文、英語等學科,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此,在教學中,引入課程小實驗,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比如說,在探討平面圖形三角形、四邊形穩定性時,筆者教學前準備了幾根木條、釘子和錘子,用釘子把其訂成一個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動它,讓學生觀察三角形形狀有無變化。隨后,筆者選取四個木條,訂制一個四邊形木架,同樣扭動它,讓學生觀察木架的形狀是否改變。通過這樣一些小實驗,同學們切身感受到了三角形木架的形狀無論怎樣扭動,其形狀不變,而四邊形會發生變化,進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沒有穩定性。為了讓學生更加感受到三角形、四邊形穩定性特征,筆者在四邊形木架上斜釘了一條木條,扭動木條,讓學生觀察四邊形形狀變動情況,并作出原因分析。
(三) 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許多數學知識蘊藏于實際生活之中。在初中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綜合應用能力,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常見的生活實例,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運用價值認知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如三角形穩定性內容,可以引入生活中與之關聯的事物,如蓋房子,在窗框未安裝之前,木工師傅會在窗框上斜釘一根木條,探討木工師傅為什么這樣做?又如,在不等式學習中,可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關于產品生產、銷售及利潤的生活問題,還可以使用旅游中最合理的購票方案等問題,將日常生活、生產中最常見的數量關系和實際問題與不等式教學結合在一起,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綜合運用意識上大有裨益。
例如:某公園的票價是5元/人,且一次購票30張,每張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學生要去公園游玩,應該怎樣購票最為合理。
在不等式教學中,筆者引入這樣一個生活例題,讓學生探討,有的學生認為應當購買30張票,而有的學生認為只有27人,應購買27張票,30張票“浪費”。
接著筆者讓學生計算買27張票和30張票的費用:
27張門票費用=5×27=135(元)
30張門票費用=4×30=120(元)
顯然120<135
隨即筆者問:當前去游玩的學生少于30人時,但至少要多少人去公園買30張票反而劃算呢?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列出不等式。設有x人前去公園。不等式為5x>120。
(四) 組織學生進行數學調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能力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僅僅依靠課堂45分鐘短暫的教學時間是不夠的,教師應當讓學生自行組隊,充分利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對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作出調查方案,開展實踐調查活動。如讓學生利用剛學完的“垂線最短”定律,自行測量體育課上跳遠成績。根據直角三角形的相關內容,測量山高、河寬等。還可以讓學生找生活中同心圓的事物,動手調查圓面積S與半徑R,及其周長C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此強化學生對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為學生函數學習打下扎實基礎。組織學生進行數學調查,發揮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在擴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動手能力的同時,能夠強化學生對合作學習認知,加強學生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素賢.淺談如何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性[J].學周刊,2018(02).
[2]陳劍鋒.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典型問題及改善分析[J].才智,2017(35).
作者簡介:
徐冬林,江西省貴溪市,鴻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