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正視歷史,才能讓學生在通讀歷史的角度上真正地做到了解歷史,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基于歷史核心素養建構高中歷史教學高校課堂進行簡析。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素質教育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歷史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重點還是實際教學內容,都基本上完全側重于重點歷史時間節點的信息記憶為主,即便是學生有主動接觸歷史信息的興趣和愿望,都會被繁重的課業壓力所影響,從而并不能進一步培養自己的興趣。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尤其是當歷史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推出之后,高中歷史教學無論從方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呈現出較強的靈活性與機動性,《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一再強調:“教師需要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將高中生的歷史素養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在實際培養高中生歷史素養時,教師需要站在高考的視角,解析歷史課程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當前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時予以解決,選擇新穎的教學視角命題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突破傳統表達形式,進而結合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有益成分,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在人類前行和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歷史信息的存在幫助人們能夠正確地看待、分析和解讀不同人文環境下信息的價值,真正地讓人做到“以史為鑒”。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過程中,基于歷史核心素養下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效課堂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舉措。
其一,以尊重歷史的態度來確定學生的“唯物史觀”。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歷史事實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對于已經“蓋棺定論”的歷史事件人們的視角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對于那些仍然缺乏有利證據的歷史信息如何進行解讀就顯得比較棘手。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相關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當站在尊重歷史的角度上幫助學生解讀歷史信息。《歷史》必修1(人教版,下同)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中,對于首次以農民起義性質為主的中央集權壓迫行為進行了解讀,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種起義行為是必須持否定態度的,但是在資源有效配置的角度上來分析,打破封建階級的壓迫又必須予以肯定,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要強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而且還要肯定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在這些歷史事件中,有些信息必須要高度重視,有些信息則需要借助歷史資料來進行進一步考證,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中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是正常的,畢竟站在不同的視角上對歷史信息的認知的確存在著的偏差,但是老師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的是,在沒有歷史佐證的前提下,不能杜撰、捏造歷史,這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態度。
其二,以正確的世界觀來確定學生的“家國情懷”。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是在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而導致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在當下這種和平環境中,尤其是在這些新生代年輕人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很難真正地理解戰爭的殘酷性,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借助歷史信息建立一個對比性極強的社會信息環境。《歷史》必修2的《開辟新航路》一課中,闡述了哥倫布為了資本主義實現有效擴張,達到資本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而開展的一系列航海活動,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明確哥倫布通過航海行為為社會環境的發展,尤其是資本主義資源有效利用迅速崛起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些可能對于高中生來說比較難以形成直觀的認識,這樣老師就可以將其與基本上同時期的鄭和下西洋進行橫向對比,一個是以掠奪為目的的肆意擴張,一個是以開辟遠洋航路為目的的官方外交行為,其對南洋地區、非洲地區所造成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這種極為直觀且生動的對比,能夠鼓勵學生在飽滿的家國情懷中去解讀、認知歷史,或許才是對歷史信息的尊重。
其三,以精準的判斷能力來確定學生的“時空觀念”。不可置否的是,由于有些歷史信息的確同現代社會太過遙遠,學生要想仔細解讀的確要完成很多歷史事件的具體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除了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學習秩序,而且還要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幫助學生做好課外信息的補充與交流。忠實于教材,挖掘出隱藏信息后,就要聯系教材內容,當然,教材內容不僅學生要熟記,老師也要有一個精準的實踐節點判定,歷史知識要點需要測評的的確不少。比如說,《歷史》必修3中有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
“他們提倡注重藝術家的主觀性和自我表現,以民族奮斗的歷史事件和壯美的自然為素材,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使畫面豐富多彩、完整統一。”與材料中風格一致的作品是:
A. 《詩經》B. 《離騷》
C. 《馬拉之死》D. 《老人與海》
在這個簡單例題的背后,是學生需要對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古典主義有精準的認識,而這些備選內容中不僅涵蓋了中國史,還有世界史,不僅有史學還有文學范疇的相關信息與內容,這對于學生歷史知識的把握與了解的檢驗是極為明確的。解析這道題的關鍵在于必須要明白四個備選項都是代表了歷史不同時間、空間概念上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和出現的,尤其是其所統屬的流派到底如何界定必須要有明確的了解和分析。沒有較為扎實的基本功,根本不可能靈活自如地完成這個簡單的例題。
綜上所述,學習歷史、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才能正確地認知歷史,在高中階段鼓勵學生掌握歷史核心素養來分析歷史,不僅能夠鍛煉學生靈巧的歷史信息解讀能力,更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做出積極貢獻。或許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說,這些歷史信息僅僅是一個個的時間碎片,但是對于未來的高校生活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體系建設來說,正史清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歷史內容基本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孫敦順.銳意創新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J].成才之路,2014年15期.
[2]周洪琴.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化策略[J].時代教育,2014年10期.
[3]徐曉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J].中國教師,2014年16期.
作者簡介:
張強東,廣東省惠州市,廣東省惠東高級中學。